中午11时半,西青区精武镇付村村民刘松棠,准时来到村里的康养中心,中心内设的老人家食堂内已经有不少乡亲在用餐。付村老人家食堂,是西青区精武镇首家一级老人家食堂,自从今夏开业以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望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刘松棠食欲大开,他说:“过去住的是平房,做饭要在灶里烧柴火,现如今住进了楼房,吃饭也能和市区老人享受一样的待遇,这样的生活很惬意。”

  让在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质优价廉、卫生安全的助餐服务,是本市近年来开展城乡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本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养老机构362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站1301处,全市养老床位达到6.6万张,老人家食堂1565家,基本建立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根据《天津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本市要在2020年,实现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的目标。《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也明确,要全面提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市委、市政府连续10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建立了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市财政累计补助资金13.4亿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推动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97%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市民政局负责人引用一系列数据,佐证着本市近年来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中取得的成果。

  “民政系统还将进一步探索大城市养老的天津模式,建好健康养老服务网络。一方面,将突出居家养老主体地位,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促进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至35张的目标,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原标题:回首“十三五” 喜看新成就 本市基本建立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