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捷报频传,春天已经越来越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离不开海河医院红区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而奋战在红区里的不仅有于洪志、李建国、白大鹏这样的硬汉,还有一位位女性医护人员的美丽身影。

  

  海河医院有500余名医护人员轮番进入红区,而女性占了一大半。可以说,这支娘子军撑起了红区的大半边天。

  “细心周到,无微不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一位治愈出院的患者,都对她们赞不绝口。她们的倾情守护,让红区里暖流荡漾……

  看似平常的工作 却是刀锋上的行走

  在关于战“疫”的报道中,经常提到取“咽拭子”。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能一般的市民并不太了解。

  拭子是指绕在小棍一端的一小团有吸收能力的材料,一般就是指棉签。取咽拭子就是用无菌棉签伸入患者的咽后壁,采集患者呼吸道里的分泌物,然后进行核酸检测。它是新冠肺炎确诊的一个方式。要确诊,就要找到新冠病毒的病原体,然后进行基因测序。而基因测序就靠病人的呼吸道里分泌物。

  取咽拭子包括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这两种方式需要医生在患者的口鼻里进行操作。而新冠肺炎患者的嘴巴和鼻孔就是潘多拉魔盒的出口,一旦有病毒呼出来,即便防护再严密,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在取口咽拭子时,医生将一个无菌棉签伸到患者咽后壁刮蹭几下。而取鼻咽拭子时,棉签是从鼻孔进,然后再伸到咽后壁。两者虽然路径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取患者呼吸道里的分泌物。通常,医生会使用其中一种获取方式。

  为了检测结果更准确,咽拭子要尽量地往下取,而医生手中的棉签就要尽量地往呼吸道里面伸。

  在平时,这是个相对简单的操作,但面对新冠肺炎患者,它却充满了风险。因为不管从鼻子里取,还是从嘴里取,患者喉腔或鼻腔都是暴露的。如果他突然咳嗽或打喷嚏,分泌物就会往外喷。正是由于风险比较高,所以医生在取咽拭子的时候都是全副武装,防护级别非常高。

  邵红霞医生过去曾在呼吸科、结核科工作过,在取咽拭子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所在病区首次为患者取咽拭子,就是由邵红霞进行操作。

  当时这位患者已经体温正常三天,需要进行核酸检测。邵红霞穿好了防护服,佩戴好防护装备,进入了患者的病房。看见这位患者,她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情况比较好,咱复查个咽拭子吧!”

  这位患者虽然有点紧张,但很配合。等他张开嘴,邵红霞透过护目镜仔细观察了一下,然后用牙齿板儿压住他的舌头,把棉签儿伸到他的咽后壁……

  如果当时这位患者体内还有病毒,那么他呼出的气息就是非常危险的。邵红霞小心地用棉签在患者的咽后壁刮蹭了几下,然后轻轻地将沾有分泌物的棉签取出,放入了试管中并封好。

  患者非常希望尽快出结果,邵红霞告诉他:“一般是6个小时出结果,但咽拭子要送到疾控中心检测,在送检的路上还需要时间。别着急,有结果我们第一时间通知你。”

  结果非常振奋人心,这名患者的第一次核酸检测为阴性。时间不长,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仍然是阴性。在出院的时候,这名患者对邵红霞等人表示由衷感谢。

  复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医生们都积极主动的上。邵红霞除了自己亲自为患者取咽拭子之外,有时也和其他医生一起去。同事进行操作,她从旁边给盯着。正是由于医生的认真和仔细,所以每一次操作都非常成功。

  海河医院红区第一突击队队长于洪志感染病毒的消息牵动着广大市民的心。于主任出现症状后,也是邵红霞取的咽拭子。这些天,他就住在邵红霞负责的病区。

  “一位又一位的患者治愈出院了,没想到于主任却发烧了……他挺不容易的,连续工作了那么多天,最后自己也成为了病人。”虽然心里很心疼于主任,但作为老同事,邵红霞通过“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良好意愿,希望他早点康复。

  取咽拭子只是邵红霞工作的一小部分,作为海河医院战时医疗队第二队的副队长,她还负责很多治疗工作。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头戴正压防护头罩,影响的不只是身体的灵活度。

  “如果只是干活儿还好一些,如果说话比较多的话,真的就会胸闷、憋气、气短。时间长了,特别特别热,真的是汗流浃背,汗水会顺着两侧的鬓角儿和脖子往下流。”

  连续忙碌几个小时,她会感觉呼吸道变得沉重,说话需要停歇,耳朵已经被口罩勒到麻木。防护服被汗水浸透,更加笨重。脱下隔离衣和防护服,里面的刷手衣已经被汗水湿透,经常伴随出现憋气、心悸……

  每次从红区出来,穿着刷手衣的邵红霞走到护理站,都会感觉身上特别凉,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感冒,所以她和同事们都是尽快地去洗澡、换衣服。在这里,除了要防止感染,预防感冒是需要认真面对的事。

  红区里,还有很多像邵红霞这样的女医生,她们暂时放下家中的孩子和老人,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战“疫”的第一线,全身心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对失明老人照料无微不至

  红区第四病区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患者,他是一位由于青光眼失明多年的老爷爷。老人在海河医院治疗了7天, 在此期间,海河医院战时医疗队第六队队长、女医生刘会领和护士们给予他精心治疗和细心照料。

  这位老人在家里是能自理的,但是面对陌生的环境,再加上心情不好,自理就出现问题。为此,护士长特别嘱咐护士们,要对老爷爷进行全面的照料和护理,让老爷爷心情舒适地接受治疗。

  老人习惯用勺子吃饭,但红区只有筷子。为了让他用上顺手的餐具,护士长孙燕晚上下班后跑了三家超市,给老人买来了饭盒和勺子。每到吃饭时,护士都会把饭菜一起放在饭盒里,再把勺子放到老人手里。在吃鸡蛋时,护士孙悦怕老人剥不干净蛋皮,就把鸡蛋剥好了放在他的饭盒里。战时护理应急六队的队长张文新护士也总是开导和鼓励老人,并照顾他吃饭。

  在治疗上,刘会领等人针对老人的病情,对其治疗主要以口服药为主,辅以中药和雾化治疗。在平时的护理上,老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吃药、量体温、洗漱甚至上厕所都需要辅助。

  老人在吃药时,护士李萍每次都提前把药袋撕开,把药放到他的手里,再往杯子里倒好水,直到看着老人吃完药,她才放心。为了方便老人去厕所,护士在厕所门和马桶之间连了一根绳子,可以帮助他清楚地知道马桶的位置。而且她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老人房间,问问他需不需要喝水和其他帮助。

  刚来的时候,老人没带手机充电器,家里人又联系不上,这让他有点着急。医护人员看清他的手机型号后,立即联系医院后援团队,让他们送来了充电器。

  医护人员在尽心照护着老人,老人也温暖着医护人员。他的胡子长了,护士刘佳要给他拿刮胡刀,老人却让她从衣服里找出来一把小剪刀,自己剪胡子。老人每次做CT都正好赶在护士吴彦媛的班儿上。吴彦媛说:“老人需要坐轮椅,CT室门口有一个塑料帘子,快到CT室的时候,老人能感觉到前方有障碍物,会伸出手撩着门帘让我们先进去。”

  精心的治疗加上细心的护理,让老人恢复得很快。老人出院时说:“在这里挺好的,吃住都好,大伙照顾得也好,特别感谢海河医院的这些姐姐们,让我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像这样高龄而且行动不便老人在红区里不止一位,医生和护士无微不至的照料,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增强了战胜病毒的信心。

  

  打完小怪兽再回家看孩子

  红区里来了一位患者,他的病情不是很重,但总是不说话。作为这位患者的责任护士,田露对他非常关心。

  “他这是怎么了?”

  很快,田露就了解到,这位大叔的儿子和儿媳由于和他接触过,正在居家隔离。而他的儿子和儿媳住的房子是租的,他怕房东赶自己的儿子走。

  这让田露突然想起自己休息时和婆婆电话聊天的内容——田露爱人的大姨有一套房子出租,承租者的父亲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现在这名患者正在海河医院治疗。

  田露感觉这位大叔极有可能就是大姨房屋承租者的父亲,于是就委婉地跟他提及此事。

  “我儿子和儿媳妇就跟我吃了一顿饭,在一起的时间很短,而且那时候我没有任何症状。”田露看得出来,他很害怕儿子和儿媳无家可归,也担心家人因此埋怨他。她耐心地劝导他:“您要相信自己会恢复健康,也让家人不要害怕,一定按照政府的安排去做。”

  下班后,田露给大姨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没有任何部门要求房东解除与居家隔离者的租赁合同。也让大姨不要有顾虑,一定要继续把房子租给这位患者的儿媳和儿媳,而且要好好地对待他们。经过田露一番开导,大姨终于解开了心结,决定继续把房子租给他们……

  第二天,田露把这个消息告诉这名患者:“我大姨说了,继续把房子租给您的儿子和儿媳妇。还让您转告这小两口儿,安心住在她家的房子里,千万别有顾虑!”

  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叔的心情慢慢好了起来,话也开始多了,这让田露非常有成就感。

  有一对老夫妻,是一起住进海河医院的。大娘的病情不重,但她非常担心自己的老伴儿。发现大娘比较焦虑,田露就有意识地多跟她说话,大娘对这位漂亮的小姐姐也非常信任。她用手机录了一段话:“你听见了么?你要加油!大夫、护士对我都挺好,你放心。等着你好起来,咱出院后一起好好过日子。”

  录完,她对田露说:“这就是我想对老伴儿说的话,不知道他能不能听到!”

  田露立即明白了大娘的意思,她拿起手机跑到了大娘老伴儿所在的病区,然后把手机放在大爷耳边,放了好几遍录音。

  回来之后,田露又是对大娘进行了一番鼓励。

  “谢谢你,好人会有好报……”大娘反复地说着。

  田露告诉大娘:“我们就是您的亲人,您有事就找我们。咱一起加油,希望你们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

  田露和红区医护姐妹们的付出,换来一批又一批患者的治愈出院。

  田露有个三岁半的儿子,自田露进入红区以来,孩子一直由奶奶带着。

  “你想妈妈了吗?”面对大人的问题,孩子说:“我妈妈去打病毒,去打小怪兽了,打败他们就回家了!”

  而田露想对孩子说:“等打完了小怪兽,妈妈一定好好补偿你。”

  田露的婆婆说:“露露,你要安心工作,家里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孩子我也会照顾好的。现在正是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是最棒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负重前行。疫情来袭,一线医护人员披上白大褂如同披上战甲,夜以继日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们有疲惫,有挂念,有每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但她们义无反顾,奋然前行。选择了这个高尚职业,也就选择了责任和坚守。”田露的同事张详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