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外卖,生活的滋味丰富了起来。而自从有了外卖,各种矛盾和争议也多了起来。仅是外卖员的“活动区域”问题就经常成为焦点。有些地方给外卖员划了“禁区”,而等着吃外卖的消费者,又希望外卖员进入家门口“最后一米”,打开门伸手就够着餐盒。这两天,关于一些场所该不该对外卖员设“禁”,外卖员到底能不能进的事儿,又引发了不同观点的“对撞”。“禁”与“进”让外卖员和消费者都觉得:“我太难了。”
一位微博博主体验了3天“快递小哥”的不易生活。她接到北京某商场内一家奶茶店的订单,却被商场正门保安告知:不让进,要进可以披件外套或者把外卖员的制服脱掉。这段体验视频发布到网上后,该不该禁止外卖员进入的话题就上了热搜。到底该不该让外卖员进去,网友们的观点也明显分成两派,有人认为商场“禁令”没道理,甚至有歧视之嫌;但也有人认为:用餐高峰期,有些外卖员的确会抢道,他们赶时间,外卖箱撞到人,这种情况也有。后来,这家商场也回应了——商场有固定的外卖取餐模式,为外卖员准备了专门等候区。可是,对外卖员“禁与不禁”,到底“进还是不进”的争论余波还是没平息。因为,不让外卖进的区域不仅这个商场。
学校不让外卖员进;写字楼不让外卖员上楼;小区不让外卖员进入楼门儿……遇到这些限制的外卖员和消费者真是不少。给外卖员划定“禁区”的管理方理由有很多:安全、卫生、出入管理制度……都能讲出不少道理。而点了外卖的食客觉得,外卖就是为了方便,可现在我还得穿戴整齐,急急忙忙跑老远去“接”我的饭,不方便了。外卖员也不乐意,自己送上楼的话,可以跑几步,可等着人家取餐,有时候一等就是十几分钟,甚至更久,时间耽误不起。就是因为有了各种禁令,外卖员、物业、消费者之间就经常有矛盾,误会也少不了。本来好好的一顿饭,送的不痛快,吃的也不乐意。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就出在了没有多为对方考虑,制定禁令的一方,想的就是自己麻烦少点儿,外卖员别进,我省好多心。有的地方还为了自己的利益,外卖别进,我好保证自己区域内的食堂或是小店有生意。甚至有的地方也会有带歧视的眼光,外卖来来往往显得我们这里环境不安静,不够档次了。要仅是为了管理需要,还可以理解,要有其他“附加思想”就不应该了。作为外卖员也应该想到,有些场所确实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充分掌握自己服务片区的概况,提前有所准备,必要时与消费者和商家提前沟通也是种服务意识。外卖平台掌握信息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合理的出入协议,更有必要,目的都是为了消费者更好地享受服务,外卖员更好地完成工作。吃饭是大事,更应是件高兴的事,多方合作,才让所有人都愉快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