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夏,荷花绽放,芳草芬菲。位于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汇景之处的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好风光。千年古河道旁垂柳拂岸、芦苇摇曳;灌溉充足的千亩稻田,与布满荷叶的池塘连成一片无边绿海。在这满眼的青色中,几只白鹭悠然起舞……令人不由想起诗中“白鹭飞飞点碧塘,雨荷风卷绿罗裳”的美妙画卷。
“早几年,这里还是一片‘十年九不收’的荒地呢!年年涝,种啥都不好使,咱现在走的这条路也没有,古河道更是多年淤积、水质很差。多亏了帮扶资金,建起了好项目、打通了生产路、提升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变了样,现在真称得上是水清岸绿人宜居。”坐在观光电瓶车上,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兴致勃勃聊着村里的变化。
三年来,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第六埠村一改昔日旧面貌,从全区结对帮扶困难村,变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了从颜值到品质的美丽蜕变。
筑根基 强班子 聚人心 党建引领帮扶路
“帮钱帮物,不如帮着建个好支部。”
2017年,由于基层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第六埠村被确定为西青区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
“班子不给力,党员不做劲,村民不参与,再多帮扶也不行。”郝庆水一句话说得简单实在,也让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李国顺颇有感触。初到第六埠村,李国顺第一感受就是班子执行力差、办事效率低,“单拿汇总某个信息这样的小事来说,别的村三天完的活儿,到这儿至少一星期。虽是小事,反映的却是背后很多大问题。”
经过一番细致调研,驻村工作组的成员们认识到,帮扶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村里缺的不是好点子、好项目,而是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缺一个想干事、敢干事、有情怀的“带头人”。
薄弱点就是发力点。借着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的东风,驻村工作组充分入户走访,与党员代表、村民谈心,了解大伙儿的心中期盼。选优配强班子队伍,从严把关“一肩挑”人选,对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一过筛子,确保将好干部选上来、用起来。
新班子平均年龄42岁,热情高、能力强、干劲足。村“两委”制作党群服务联络卡,将印有班子成员分工及联系方式的卡片发给村民;创新“六步决策法”公开方式,公告栏、微信村务平台、“明白纸”并行,做到村务公开全覆盖。新建成的2600平方米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涵盖10项“一站式”服务,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各项事务。
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在党建引领下,第六埠村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建立妇女队、文艺队、老年队、青年队和志愿者队,开展“立家规、育家风、晒家训”等主题活动。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优学奖励;成立党员爱心基金会,统筹解决群众微心愿,让村民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2019年,第六埠村先后被认定为“五好党支部”和“五星村”。
补短板 “困难村”华丽转身“美丽乡村”
看着村子这些年的变化,老人觉着日子越过越有心气儿。
“要说变化,首先得说环境。现在门口没人倒脏土、乱堆乱放,下雨也不积臭水。马路天天有人扫,房后原来那块杂货地成了小公园。再看我这小院,装上了暖气和抽水马桶,我跟老伴儿栽树种花紧拾掇,住着既干净又舒服。”村民张家新已年过八旬,看着村子这些年的变化,老人觉着日子越过越有心气儿。
与城镇化新农村不同,第六埠村保留着原有的平房村落。村里很多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错落的庭院、蜿蜒的小路,让村子充满了田园气息。“那时算是辉煌时期,村里纺织企业多,村民收入高。”说起这段历史,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颇为感慨,“但是村里企业污染严重,环境一直走下坡路,后来关停了污染企业。这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2018年,第六埠村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一大批公共空间被拆出来、整出来、清出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植树17000余棵,完成河道清淤、雨污水管网改造和硬化道路1.5万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13套,建设健身广场4140平方米、建设卫生户厕1136座、无害化公共卫生公共厕所17座。全村1576户全部实现太阳能、天然气、暖气等清洁能源普及。
2019年,第六埠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育新机 “红绿”齐飞 走出发展特色路
守住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造和整治村域环境,第六埠村迎来了发展新契机,依靠自身资源优势,从打造田园风光入手,构建“红+绿”产业格局,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向前。
“绿”是基底。2017年,通过土地流转,村里荒废多年的千亩洼地种上了蟹田稻。修堤坝、疏水利、建涵闸、开新路……经过一系列改造,80亩水稻在2017年初夏试种成功。不久,村里又利用300万元区帮扶资金升级机械化设备;并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专项帮扶资金900万元,实施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实现了稻田智能化灌溉,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水稻品质。如今,水稻连续三年大丰收,已形成水稻、青蟹套作立体种植养殖产业模式。2019年,水稻亩产600公斤、产蟹4000余公斤。
“红”是精神。乡村振兴,既要重拾发展的信心,更要为发展注入新的灵魂。2019年,第六埠村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依托原生态自然景观,搭建起红军长征历经的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等10个代表性模拟场景,打造了全程4公里的“新长征路”。
身穿红军服,高唱红军歌,穿越封锁线,闯过芦苇荡,途中有“老乡”送干粮,会师时文艺队扭起欢庆的秧歌……在“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基地,游人不仅可以领略宜人的乡村风光,更能真切感悟长征精神。开放一年来,红色教育基地已接待各地区、各单位党员教育活动近3万人次,收益达200余万元。
产业旺、乡村兴。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交相辉映,奏响了第六埠村蓬勃发展的交响曲。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72.2万元,较帮扶前增长146.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