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显示屏播放、张贴海报、推送短信、组建反诈防骗“好友群”,甚至在全员核酸检测的过程中都能“邂逅”反诈知识,宣传攻势如海浪般铺天盖地,但为何电信网络诈骗还是令人防不胜防?
从我市公安机关获悉,过去五年,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与电诈的较量从未间断过,组织开展“雷霆”“断卡”等专项行动,先后11次赴境外捣毁电诈窝点,包机押解回522名涉案嫌疑人,封停涉诈网址域名310万个、涉诈QQ和微信号4.3万个、涉诈电话9.1万个,成功劝阻900余万名疑似被骗群众。其间,通过警银联动,紧急止付账号13万个、止付资金30.4亿元。
公安部多次在全国推广我市反诈经验,同时反诈任重道远。据介绍,当前,我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全面梳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类型,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成为最为突出的五大高发类案,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发案总数的1/3左右;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涉案金额最大,占全部涉案资金的1/3左右。
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追悔莫及的被骗经历,特别是当老年人看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钱打了水漂,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在被骗的人群中,相信还不乏有这样的人──不认为自己会成为骗子的“猎物”,却“鬼使神差”地将自己的钱财“拱手相让”于他人。为什么看似并不高明的骗术却击败了那些曾经“胸有成竹”的人?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我们该怎样提高防诈“免疫力”?五大反诈利器您都知道吗?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以案为鉴 电诈新动向、新手法
刷单就是诈骗!
当心骗子改头换面
在高发诈骗类型中,刷单诈骗名列榜首。“刷单就是诈骗”,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防骗口诀。可是,依旧有人掉坑,这是什么原因呢?
“多数受害人直到被骗报警时,都不知道自己在参与刷单。”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中心三大队教导员高鹏说,当前,骗子绝口不提刷单这个词。因为打开手机搜索刷单这个关键词,弹出的几乎全是公安机关的防骗提醒,所以骗子会改变剧本,用“免费送”“轻松赚”为新诱饵,请君入瓮。
真实案例
家住西青区的李先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您好,因您多次将收货地点设在菜鸟驿站。作为奖励,给您发送一个迷你冰箱。”复制短信中的链接后,李先生被拉入一个支付宝“福利群”。“客服”表示想领取冰箱要先完成几个抖音点赞任务。随后,“客服”又邀请李先生下载一款App,称其余的任务需要在App上完成。注册登录后,“客服”表示需要先垫付资金向App账户内充值,然后按照提示对“春夏秋冬”四个选项进行投注,完成投注后不仅可以领取冰箱,还能获得30%以上的返利。面对可观的收入和免费的冰箱,李先生彻底放下了顾虑。向对方指定的账户转账5000元后,李先生的App账户内获得了5000积分,随后他在“客服”的指导下进行投注,很快赚取了1000多积分。
当李先生尝试提现时,账户却因“操作失误”被冻结了,“客服”称只有继续完成任务才能提现。为了尽快提现,李先生又先后向账户内充值4万余元。眼看自己的账户内已经有了7万多积分却仍无法提现,李先生十分着急,当他想向“客服”再次反映提现问题时,App却显示无法登录了。
高鹏说,“刷单+App”的合体,让刷单返利类诈骗蒙蔽了许多人,以往的刷单,“客服”会要求不要付款,而是以转账的形式进行刷单,这就等于并未下单,而是直接把钱给别人,引人怀疑。如今,套上看似正规App的马甲后,你以为的正规订单直接付款,其实既不能“到货”,也无法退款,而订单的钱则会直接打到卖家也就是骗子手中。
高鹏提醒:刷单诈骗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先以小利诱惑大额追加投资。因此,广大市民一定要牢记,切勿相信“中大奖”“免费送”等噱头,凡是需要先行充值或垫付资金的刷单行为都是诈骗。
网购警惕“维权客服”来电
当心退款变贷款
因为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所以冒充客服类诈骗很有“市场”,成为频发、高发类案件。
“冒充客服类诈骗的受害人群通常为网购用户,诈骗分子事先大肆非法窃取、收购买家网购信息及快递面单信息,以退款、理赔等为由对买家或平台商家实施精准诈骗。”高鹏说,诈骗分子主要犯罪手法为:一是冒充电商平台或者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问题,以退款、理赔、退税等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对受害人实施诈骗。二是声称误将受害人升级为VIP会员、授权为代理、办理商品分期业务等,以不取消上述业务将产生额外扣费为由,诱导受害人支付手续费。三是以受害人电商平台会员积分、支付宝芝麻信用积分不足为由,让受害人申请贷款从而提高会员积分,并诱骗受害人将贷款汇入其指定账户。
真实案例
因快递包裹丢失,“商家”主动联系张先生要进行理赔。因对方能说出具体订单编号、订单时间及商品物流单号,张先生信以为真,将对方添加为好友,并下载App进行语音联系。
按对方提示操作,张先生在支付宝内透支了备用金所有额度,后将透支的钱款转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对方承诺后期会将备用金和理赔金一起返还,并让张先生继续下载网贷App透支额度转账。张先生发觉不对劲,遂不愿配合,当其与对方进行联系时,发现对方“失联”,最后损失金额2.5万元。
“接到自称电商、物流的客服电话,务必到官方平台核实。”高鹏说,退款退货通常由买家发起申请,陌生来电主动提出退款退货,往往都是骗子的陷阱。正规的退款退货,款项会由支付渠道原路退回,不需要买家再提供银行卡号,不会索取验证码,更不会以验证为幌子诱导其下载各种网贷软件贷款转账。
“高回报”“高收益”?
当心“投”进坑
如今,随着理财观念深入人心,“钱能生钱”是很多人的迫切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骗子乘虚而入,设计出千变万化的骗局,等人上钩。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群体或热衷投资、理财、炒股的人群。”高鹏说,由于缺少经验和辨别能力,再加上“高回报”“高收益”等博眼球的宣传口号,使得一腔热血换来大把资金付之东流。投资理财类诈骗因为涉案金额巨大,成为诈骗“案值”之王。
针对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的犯罪手法,高鹏介绍,首先是社交平台找目标。锁定受害人的方式包括通过社交软件寻找受害人并建立联系、发布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网罗目标人群、通过婚恋交友平台确定婚恋关系骗取信任等。在获得受害人信任后,以“‘炒股高手’带你零风险炒股”“高收益投资项目稳赚不赔”,或是“虚拟货币升值快,让你实现财富自由”等为借口,让受害人下载非法App进行投资,而这些平台往往已经被骗子掌控,能够随时控制后台数据,前期小额投资试水可获得返利,一旦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后,就会发现无法提现或全部亏损。
真实案例
今年4月,于女士在某直播平台上观看炒股知识直播时,在“主播”的推荐下进入炒股交流群。随后,该群管理员向于女士发送App安装包,让其下载安装并注册账号。一周时间里,于女士按照“主播”和该群管理员要求,先后向一个账户分10笔转账347万元,这期间按照对方的“投资指导”,在App内进行买入、卖出股票操作,并成功提现37.3万元。于女士感觉这样炒股获利丰厚,便继续在App内加大资金投入,一个月后,才发现App内307万元余额已无法提现。在其询问下,“主播”及该群管理员称平台出问题被突击检查,要求于女士交纳120余万元罚款后,才能使其账户内余额提现。于女士不愿交纳罚款,继续向对方索要投资本金后被对方拉黑。
“以动辄12%以上,甚至高达30%至50%的超高年化收益,而且‘稳赚不赔’作为诱饵,往往都是诈骗,大家千万不能被这些甜头所迷惑,一定要保持戒心。”高鹏提醒,对于投资理财类诈骗,不要被高利率迷惑双眼;不要轻信互联网平台上陌生人发布的荐股、释放内幕消息之类的信息;不要轻易下载陌生人推荐的无法验证是否合法合规的理财平台;不要向陌生的对公、个人账号汇款转账。
网贷放款之前先收费
当心“越贷越穷”
“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信息就能拿到贷款”“可以做到大额度、低利息贷款,对征信没有要求”“零抵押零担保,手机闪电放款”……打着“零门槛”“零手续费”的幌子,层出不穷的网贷平台背后却是套路。
“受新冠疫情影响,网络贷款诈骗数量激增。”高鹏说,过去,网贷诈骗分子紧盯的是“低信用”群体。而近几年,一些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创业者因资金周转困难,向网络贷款平台融资,不法分子借机诈骗敛财,这样使得网贷的受害群体范围扩大。
高鹏介绍,此类诈骗之所以能屡屡得逞,就是能精准定位到目标对象。“需要钱的人往往在各类正规借贷平台或机构无法通过信用审核,犯罪分子恰恰抓住被害人急需用钱又不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弱点,‘对症下套’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
樊先生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某平台“客服”,询问樊先生是否有贷款需求。樊先生因需要资金周转,便称想要贷款。在添加对方企业微信账号后,樊先生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贷款App,并按照提示在App上申请贷款。随后,对方以交会员费、解冻金,证明还款能力等为由要求转账,樊先生通过手机银行进行了4笔转账共13.7万元,但对方仍称贷款条件不足以满足放贷要求。于是,樊先生萌生放弃贷款的想法,向对方索要之前转账的资金。对方告知其需等贷款审核通过才能返还资金,随后便失去联系,App无法登录。
“放款之前先收费,是网络贷款诈骗最常见的伎俩。”高鹏说,被骗者中十有八九就是掉入这个坑里。因此,贷款人要谨记:正规的贷款平台不会在贷款前收取任何费用,更不会收取保证金。
此外,高鹏提醒,有贷款需求的金融消费者要充分提高风险和防范意识,一是通过正规渠道、官方平台贷款;二是在进入借贷平台之后,可以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工具做必要的背景调查;三是借贷过程中切忌给个人转账。
公检法电话办案?
当心骗局迭代升级
“你涉嫌藏毒、洗黑钱,这是你的通缉令、拘捕令,不要泄密,按我说的去做……”这些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套路”,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正是因为知道大家都有了防范意识,所以,骗子又出新花样。
“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高鹏将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进行了梳理──谎称受害人名下银行账户、电话卡、社保卡、医保卡等被冒用,或者身份信息被泄露,或者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一些诈骗分子还会冒充不同部门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领取补助补贴、奖学金,社保卡、证券、金融账户被冻结,出入境证件异常、失效等为由实施诈骗。特别是,近期一些诈骗分子以受害人涉嫌散布疫情谣言、贩卖假口罩、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等为由进行诈骗。
“此类诈骗让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从而在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具有极强的迷惑性。”高鹏说。
真实案例
朱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称接到自称“上海市公安局”的电话,对方不仅准确说出了其身份证号码,还称其身份证被冒用涉嫌非法集资。为证明清白,对方以需要监管财产为由,让朱女士将其名下银行卡所有钱款转存至1张本人的银行卡内进行集中监管。在按照要求操作的过程中,骗子已经套取了其短信验证码,并将朱女士银行卡内的64万元被划走。
高鹏提醒,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也不会要求受害人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骗子可以通过改号软件,改成真实公检法机关的座机号码,当遇到疑问时,一定要拨打110确认。
常见养老诈骗
记住这六种
提供“养老服务”:以投资养老基地、旅游考察等项目为名,将老年客户诱骗至所谓的基地、福利院进行参观、游玩,描绘养老项目的未来,进而以预售床位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投资“养老项目”:抛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订服务等说辞吸引老年人投资。这些机构的资金运作、流向不明,有很高的卷款跑路风险。
宣称“以房养老”:诱骗老年人将抵押房产的资金拿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老年人没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销售“养老产品”:一些企业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验、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购买价格虚高或假冒伪劣产品。
开展“养老帮扶”:不法分子以空巢老人为目标,在老年人面前装儿子、扮孙子,假借心理关爱、志愿陪护、送温暖活动等方式,获得老人信任后,以多种手段实施诈骗。
代办“养老保险”: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帮助未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或者代办“提前退休”,收取老年人“材料费”“保险金”等。
五大反诈利器
一定用起来
“增强防骗的‘免疫力’关键靠自己。”高鹏曾对一个个被骗的受害人进行走访,询问是否看到反诈的宣传单,多数人表示,接到过,也听过介绍,就是没有当回事,觉得这事摊不到自己头上,“由此可见,对于防骗知识一定要入脑入心。”
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除了要有警惕性和主动性之外,还需要行之有效的反诈手段。高鹏说,目前已经有“五大反诈利器”,多角度织密防诈安全网。
第一个反诈利器是国家反诈中心App。当用户收到涉诈电话、短信或登录涉诈网址时,可以及时进行预警提示。
第二个利器就是96110。这是全国统一的反诈预警劝阻咨询电话。如果接到了这个电话,就说明机主或者其家人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第三个反诈利器是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这是对电话提醒、手机端App提醒的补充,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分析发现潜在的被骗用户,并及时发送预警信息。
第四个反诈利器是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通过这项服务,居民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查询本人名下所持有的全国移动电话卡数量,从而避免自己名下移动电话卡被盗用的情况发生。
除了名下的电话卡,不少社会公众对自己名下究竟有多少张银行卡也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五个反诈利器“云闪付App一键查卡”正式推出,便利了公众直接掌握个人名下银行卡数量、信息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