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南迁。作为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京津绿肺的七里海湿地,因为近年来宁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修复保护,生态环境优越、鸟类食物充足、建鸟岛浅滩、架栖息架,这里逐渐成为了候鸟天堂,吃得饱、住的美,很多鸟儿甚至在七里海湿地安了家。
鸟类天堂养成记
“今年来的东方白鹳得有1500只左右吧,还有反嘴鹬、黑尾塍鹬、凤头䴙䴘等珍稀鸟类,得有个近百种、10多万只。”七里海管委会顾问于增会说。
近年来,宁河区加大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力度,全力推动十大工程实施。目前,核心区内工程已完成,其他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通过拆除清理核心区内全部230处违章建筑,迁出处理核心区及周边全部856座坟茔,封堵通往核心区全部34条道路,流转核心区全部6.8万亩土地,缓冲区5.56万亩土地流转工作也接近尾声,并兴建环海围栏49公里,实现了核心区封闭管理,为鸟类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生活环境。
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宁河区不断畅通水系,更新改造潮白河、蓟运河3处橡胶坝,利用雨季拦蓄上游客水,使潮白河的蓄水量增加到5700万立方米。加之疏通青污渠、青龙湾故道和曾口河,连通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水河、海河再生水5条补水线路,蓄水量可达到800万方,有效满足七里海湿地对水源的需求。同时,疏通湿地核心区内淤积严重的环海深渠、骨干沟渠和支系沟渠,形成相互连通的三级水体,引水蓄水后,有效恢复了芦苇生长。6.7万亩湿地芦荡茫茫,沟渠纵横,为鸟类栖息、觅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湿地成了鸟类的安全港和安乐窝。
“通过修复保护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野生植物的种类增加到165种,鸟类增加到258种,数量增加到40-50万只。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增加到35种,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普通鸟类就更多了。上万只野鸭、数千只燕鸥、反嘴鹬、黑尾塍鹬在一起聚集、一起飞翔的场景已司空见惯。”于增会说。
吃好住好过“暖”冬
虽然天气逐渐寒冷,但七里海湿地鸟类的生活却是异常暖心。
“今年,我们依然是提早着手,通过科学控制水位、保障觅食地鱼类密度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保障鸟类吃得饱,过一个舒适暖心的冬天。”七里海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力说。
飞临七里海的候鸟中,绝大部分为水鸟,其中一部分为涉禽,这些水鸟喜欢以浅滩和浅水区捕捉小鱼小虾和水底草根、贝壳为食。为了给这些水鸟提供充足食物,宁河区在七里海湿地营造出约1.5万亩的浅水区,水深约0.2-0.5米,水中生长有一片片香蒲、荆三棱等水生植物,为水鸟栖息觅食提供了场所。
通过对水鸟觅食地的鱼类多次进行捕捞测试,天然繁殖的小鱼小虾密度较高,食源比较充足。即便如此,宁河区仍然计划近日进行保育放流,适量投入鱼苗,只为让候鸟吃得饱。
今年,鸟类不仅吃得好,“住房”也得到了提升改造。
近年来,宁河区观测发现,随着气候变暖和环境的变化,有些东方白鹳正在改变迁徙习性,由候鸟变成留鸟。根据东方白鹳喜欢在高耸的铁塔上筑巢的习性,在原有20处100多个占地1000亩大小不一的鸟岛浅滩基础上,搭建了10个栖息架,方便东方白鹳筑巢繁衍。
“按照惯例,进入冬季芦苇就得全部收割了,但是考虑到没有芦苇藏身栖息,鸟类就无法更好生存,所以我们今年准备继续采取轮割的办法,留出足够芦苇,专门供云雀、百灵等冬候鸟和震旦鸦雀及部分野鸭等越冬。”陈力说。
联防联控齐护航
七里海湿地虽然如此温馨,但依然有些顽皮的鸟类去外面吃“野食”。面对“不恋家”的鸟类,宁河区更是多部门多措并举,与清河农场、芦台农场联防联控,共同开展巡查巡护、宣传和鸟类等野生动物救助工作,携手保候鸟平安。
宁河区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组建80人巡查巡护队伍,与公安宁河分局七里海警务站人员一起,坚持昼夜巡查巡护,确保核心区鸟类安全。而飞到核心区外的鸟类安全,就由区林业局、公安宁河分局、区农业农村委和志愿者、群众一同守护。
“针对大批候鸟迁徙,我们加大对七里海周边片林、池塘的巡查巡护力度,严防非法猎捕、毒杀野生动物情况发生。今年以来,共计出动人员560余人次,检查餐饮饭店、湿地、片林、人工繁育场所等点位1040余处,保障候鸟只要在宁河境内,飞到哪里都是安心的。”区林业局局长陈妍卉说。
宁河区对非法猎鸟和非法鸟类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以强有力的打击攻势维护全区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大力加强对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以案释法发挥震慑作用。
(津云新闻记者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