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酷暑,鲜绿怡人。近段时间,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区内,迎来了好几拨儿参观者,有各级党政干部,有企业家,也有普通市民。

  从喧嚣的城区出发,开车走不多远即到达绿色生态屏障津南区辛庄湾、咸水沽湾片区,豁然间大绿、大美,一片城市绿洲凸现眼前。“小荷已露尖尖角”的生态屏障,让人惊艳、振奋。置身地理的高点、时间的长河里,俯瞰这一方“城市桃花源”,人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慨。

  “双城”屏风,体现新时代发展理念之变

  双城绿色生态屏障规划一出,很多人惊讶不已。

  7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心城区面积的两倍!对于寸土寸金的天津,这绝对是一个大手笔。何况这736平方公里,还处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

  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碰撞,也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天津是一座有着156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口多,生态底子却薄。天津本地水资源严重不足,依赖引滦、引江外部调水。除北部山区外,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涵养水分和净化空气能力弱。

  天津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之间的地带,如果沿着“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路径无序开发建设,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连成一片”。这样的粗放式发展,不但造成对有限自然环境空间的挤占,对脆弱生态系统的损害,还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与之伴生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资源供给也将不堪重负。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专门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2018年3月,天津《双城中间规划管控和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绿色森林屏障”的概念进一步提升为“绿色生态屏障”。

  2019年3月,天津市规划委员会会议明确讲到,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对天津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构重塑,是着眼于保护生态机体、拓展生态空间、孕育生态系统新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一片城市“绿楔”,阻隔了盲目开发建设的挤压,以规划的刚性引导规制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绿色生态屏障带来“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构重塑”,也给滨海新区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打造成城市功能完备的海滨城市”,实现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的“双城”辉映。

  双城绿色生态屏障,重塑了天津发展格局,也记录了城市发展思维理念之变,成为天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绿色生态屏障堪称空气的‘净化器’、‘加湿机’,在防风沙、截泥沙、保水土、调气温、促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且显著的作用。”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牛桂敏表示,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生态环境支撑,能够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创造绿色财富聚集,营造绿色宜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连点成面,优化区域生态系统

  天津东临渤海,曾经沧海桑田。

  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区域,正好是原来的退海之地。留有古海岸印记遗存的贝壳堤、牡蛎礁,东亚到澳大利亚迁徙候鸟必经的湿地,近代以来人工灌溉的小站稻田……这些都位于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及其周边。

  自然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只有保持多样性,相互联通,互动循环,才有生机活力。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要连通天津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生态屏障,津沽绿谷”。

  也就是说,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发挥着串联起天津东部重要生态节点的作用──这类似于围棋中的“接”,让一盘生态棋局“活”起来。

  南北方向上,双城绿色生态屏障通过绿廊和水系,将七里海、北大港、团泊湖、大黄堡四大湿地保护区连接起来;东西方向上,又通过海河等水系与渤海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紧密相连。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三大生态工程一齐发力,互相助力,天津整个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便得到有力托举,区域生态环境一步步走向根本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往中心城区方向,绿色生态屏障还通过河流绿廊,与外环绿带及11个大型城市公园连接,将生态走廊延伸到中心城区,“伸出手臂”拥抱更多居民,提升市民幸福感。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通过绿色生态屏障连接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日常场景,也在这一绿色舞台上生动上演。

  华北绿肺,筑起首都“生态护城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京津冀“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京津冀山水相连,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呈环抱状,在地理和生态上天然一体。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地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全面加强了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

  天津建设双城绿色生态屏障,补齐区域生态短板,立意之初便是要超越一时一隅之见,瞄准的是千秋之计,是放眼华北和京津冀,筑一道首都的“生态护城河”,为京津冀地区再造一叶“城市绿肺”。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明确指出,要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构筑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规划参照了雄安新区相关建设标准,确定2035年生态屏障区蓝绿空间比例不低于70%。

  可以想见,届时,双城绿色生态屏障以其700多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积,内部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与环首都地区生态系统呼应连接,将充分彰显其区域生态意义,成为环首都生态屏障带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强调在水系和湿地连通、生态保护与修复、蓝绿空间提升、生态宜居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稳定的生态系统。” 天津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屠凤娜认为,这既能够护卫京津冀生态安全,还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参与共同建设形成环首都生态屏障带。”屠凤娜表示,“这种突破行政区划的生态建设,不仅直接优化整个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有效缓解京津冀生态空间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扩大了环境容量,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