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引人注目的是,报告并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指标要有可比性,今年疫情是突发事件,和往年相比不具备可比性;二是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全球疫情客观上还在蔓延,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不宜过度强调GDP增速的数字目标;三是因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因疫情引起的经济增速暂时下滑并不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无论是保就业民生、保基本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而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已经步入萧条期,总需求急剧萎缩导致中国出口需求和订单大幅度下降;各国生产停摆直接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出现断裂,对中国外贸供给侧造成冲击。形势要求我们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绿色良性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一季度,天津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天津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及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到位,保证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稳定。

  防控形势好转后,我市相继出台“惠企21条”、“27条措施”、稳运行20条举措,从阶段减免税费、促进就业稳岗、降低要素成本、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支持外贸外资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

  4月份,我市加快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生产秩序有序恢复,经济指标有所恢复。4月8日我市举行的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活动,集中签约外资投资项目28个,签约投资额达21.61亿美元,涉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融资租赁等领域。2019年天津的投资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此次近千亿的协议投资,将为未来天津经济企稳、进入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也能增强企业在津发展的信心。3月世界500强企业三项目落户津南,总投资370亿元。滨海新区前4月引进京津冀项目约500项,总投资额727亿元,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亚投行灾备中心、麒麟软件总部、国际传媒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一季度引入京冀项目资金占内资总额的41.8%。日前,天津市轨道交通Z4线一期工程发布中标结果,由泰达控股牵头、与中铁电气化局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项目总预算553亿元,是目前全国金额最大的地铁PPP项目。这也是滨海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PPP项目,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天津秉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推出了“津八条”、“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民营经济19条”和《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提供贴心暖心、细致周到的服务。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机遇叠加及港口优势,也将助力天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我国及我市经济的快速恢复,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充分说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发展趋势没有变,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强大磁吸力没有变,在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变。无论是外商还是国内投资者,对于长期在华投资有信心、在天津投资有信心。

  当前,我市要引导企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效增产扩能。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依赖程度较高的环节,及早寻找替代或加速技术攻关,有效缓解全球疫情变化带来的冲击。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和居民服务业复商复市,积极拓展线上经济、平台交易,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要加快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壮大节能环保、数字创意、高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一批新动能项目签约落地。要稳住外贸基本盘。稳定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多措并举开拓市场。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利用海外仓扩大出口。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