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部分医护人员与后勤厨师在隔离点重逢,大家在大红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感谢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本报记者 赵建伟 姚文生 摄  3月26日,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部分医护人员与后勤厨师在隔离点重逢,大家在大红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感谢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本报记者 赵建伟 姚文生 摄

  近日,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陆续返津。在抗击新冠肺炎主战场,来自天津的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如今,在隔离点休整的医务人员每每回想起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总是充满了深深的眷念,以及不舍的情谊和满满的祝福……

  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泪水和汗水,那里有他们还没来得及细看的窗外风景,那里有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友,那里更有勇敢的武汉人民。如今回首,历历在目。

  决不服输的工作劲头

  哪怕心中忐忑,哪怕工作繁重,哪怕10小时不吃不喝,哪怕脸被口罩压得“沟壑交错”……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患者能康复,为了不辱使命,他们斗志昂扬,决不服输。

  “江岸方舱医院很大,我们天津医疗队负责的B区有360张床位,大概每个大夫要管四五十个病人,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长,加上对防护装备的不适感,最初的几天,每次交班后大家都会因疲惫、疼痛而难以入睡。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和克服,谁都没退缩。到后来,大家都说适应了,我想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使命感。”天津市第一医院消化科党支部书记、天津市支援湖北第五批医疗队医生陈欣说。

  “其实,进舱前,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忐忑不安的,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病人情况怎么样,谁都心里没底。”天津市第二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安学健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时的情景,印象深刻,“那天武汉电闪雷鸣,天空阴沉沉,让本就有些紧张的我更觉压抑。但是,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我们不能向病魔低头。大家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各项工作,巡视病房、鉴诊、写病历、测体温、输液、发口服药……忙碌起来就顾不上怕了。”

  “就是有点想家,想喝妈妈做的排骨玉米汤。”来自河东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瑞,是河东区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唯一的“90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孩,面对疫情主动请缨,因为怕父母担心,直到出发前才告诉家人这个消息。“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护士,我的专业技能也不够高超,但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帮助每一名患者。”在武汉,王瑞历经了严苛训练和进舱考验,克服了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规范操作、精心护理,并在抗疫前线“火线”入党,“我觉得我心里总有一团火,是它一直驱动着我前进。”王瑞说。

  方舱医院的温情瞬间

  从陌生到熟悉,从忐忑到坦然,在武汉的日子里,天津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对武汉的印象也越来越清晰:这座城市,不只是每日更新的疫情新闻、新增确诊病例,它的背后有故事、有烟火,更有一群既可爱又勇敢的人。

  “你看,这是我的患者朋友帮我在防护服上画的‘多比’。”王瑞的手机里有一张特意收藏的照片,白色的防护服上一边是王瑞的名字,另一边是卡通人物漫画,“经常看见这名患者在方舱医院的隔板上画抗疫漫画,我也喜欢,就凑过去看,慢慢就成了好朋友。我们都喜欢《哈利·波特》,她知道我喜欢小精灵多比,就在临出院前在防护服上给我画了这个。”王瑞说,在方舱医院里结识了很多可爱的患者朋友,值班的时候总是得到他们的关心和问候,像家人一样,互相鼓励。回到天津的这段时间,大家还经常微信问候、彼此祝福。

  “武汉人特别乐观积极,在方舱医院里总有几个戴着志愿者袖标的年轻人帮助我们干这干那。”陈欣对一名年轻志愿者印象颇深,“有一个小伙子,第一天进舱,安顿好行李都没休息,就主动提出愿意帮助医疗队做一些志愿工作。很多病人说方言,我们和病人沟通时他就主动跑过来做翻译;我们人手不够,他就帮忙发饭、维持秩序。他总是笑呵呵的,让人感到很温暖。”

  “我们离开的那天早上5点多钟,天还没全亮,驻地对面的居民楼不约而同地亮起灯,很多居民和我们招手致敬,用武汉话和我们告别。”安学健几度哽咽。

  “何等幸运认识你们!等到武汉再次春暖花开时,欢迎你们再来武汉走走看看,我一定全程陪同!”

  “多谢多谢,你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弃与家人团聚,从千里之外赶赴咱这儿,天天忙碌治病救人,令人钦佩,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

  河东区东新街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孙旭红是河东区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领队,在孙旭红的手机里,有一个“C病区患者群”,回到天津的这些天,群里被这样温暖而真诚的感谢信息充溢。孙旭红说:“这些问候、这些感谢,让我们充满力量。这一段难忘的日子,会一直闪闪发光,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千里之外的家乡温暖

  战士赴前线,家人做后盾。每一名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吃得咋样、住得咋样、心里惦记啥,家乡大后方都想到了,确保医疗队员后顾无忧。

  “初到武汉,正赶上武汉连下了两场大雪,天气阴冷潮湿,酒店里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不能开启中央空调,很多同志晚上都冻得睡不着觉。还是我们的大后方想得周到。没过几天,电暖气、电热毯、暖宝宝、热帖等取暖物资陆续送到……这下我们可以睡个暖和觉了。”安学健回忆说,每一次听说有家乡的物资送到,大家都特别兴奋,从医疗设备到生活用品,甚至是家乡小吃,方方面面,周周全全,“每时每刻有人惦记、有人疼,逆行中的我们并不孤单。”

  “成成妈妈,您好,您在抗疫一线辛苦啦!今天是成成12岁的生日,虽然您不在他的身边,但请您放心,我们全班同学会代您为他庆祝这个特殊的生日。”这是陈欣在方舱医院工作时收到的儿子学校班主任李莹老师的微信。陈欣说:“老师们知道我在武汉抗疫,生日当天特意召集了学生们通过视频为儿子送去生日祝福,有的孩子还绘制了祝福贺卡。特别感谢老师们的付出。”

  “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去看望我的父母,帮他们买菜送药;每周固定时间,区里还会为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配送米面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单位领导经常发信息嘱咐我注意防护,安心工作……”孙旭红说,“是家乡的嘱托和惦念给了我们抗击疫情的勇气和力量;是大后方的支持和鼓励为我们前行做好了坚强后盾,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却收获了这么多,真的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