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新区盐碱地改良技术观摩活动现场看到,在太平镇太平村上千亩的农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泛着金黄。而在不远另一片田地,大片的向日葵也迎来丰收。实际上,这片喜获丰收的农田,几年前还是荒芜的盐碱地。伴随着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成熟应用,盐碱地变成稻花飘香的大粮仓在新区成为现实。
在日前举行的滨海盐碱地与天津小站稻地力改良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盐碱土地开发改造和利用的潜力巨大,企业、科研、教学等机构应强化合作,加大有机硅等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可改良盐碱地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天津作为沿海城市之一,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本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滨海新区,盐渍化面积比重很大。太平村千亩盐碱地变成粮仓的实践则为新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新范例。
“今年我们扩大盐碱滩治理面积,全面使用有机硅水溶缓释系列肥料,有效地解决和治理盐碱地种粮问题,种植水稻1600亩,在夏播情况下预计获得亩产达615公斤,并种植向日葵(食葵)500亩,在秋播的情况下预计获得亩产140公斤。”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窦国义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太平村总耕地达12600亩,因大面积盐碱原因,土地投入产出低。2017年该村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专家建议指导下,开始应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系列治理土壤,种植水稻。
“原来未治理的盐碱地,我们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部分盐碱程度高的盐碱地小麦亩产仅为一两百斤,玉米的亩产更差。”窦国义介绍,通过盐碱地综合治理,太平村不仅成功种植水稻,还开始试种向日葵,效果良好。下一步,太平村还将扩大水稻和向日葵种植面积。预计到2021年,全村水稻种植达到1万亩,向日葵种植800亩。
业内人士表示,新区应积极推进耐盐碱种植、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借鉴先进经验,激发活力,推动盐碱地治理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