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嘴甜速来

  最早夸夸群的“夸父”们

  夸夸群最早从高校兴起,几个浙大学生从豆瓣小组得来的灵感,没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两周后掀起高潮,让复旦、清华、北大等高校夸夸群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夸夸群那时已经在浙大热过一轮了。

  这股夸夸群风潮并不能说是完全自然而然地发展,浙大夸夸群创始者们最初是带有想要扩散的目的的,当然初心纯粹:想要将一种友善的社群模式传达开去。玩法终究有限,热度也总有消退的一天,这群年轻的创始者也知道,人们终究会回归理性,群最终沉淀下来,演变成大家以更加乐观心态来交流、分享的平台,这是目前他们最期待的一个方向。

  建得太早反而没跟上全国的节奏

  “我们最初有想过确立一下我们的首创地位,大家还是觉得算了,反正都是夸夸群,友善、乐观一点,谁先谁后没关系。”浙江大学才是首个高校夸夸群的“始作俑者”。最早建立复旦夸夸群的群主应夏寅,正是浙江大学夸夸群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浙大有嘻哈哈哈哈哈”微信群,有人发进来豆瓣的“互相表扬小组”,应夏寅的一个朋友提议不如大家也在微信搞一个这样的群。应夏寅随之和几位同学分别又建了几个群,这其中就包括他和朋友在复旦建的首个夸夸群,“我是最早的群主。这些都发生在2月28日到3月2日这几天之内。”

  一周后“夸夸群”在全网达到一定热度,应夏寅感觉当时浙大的热度已经有些退散,“建得太早,好像反而没跟上全国的节奏。不过3月9日到15日那段时间想要来加我们群的人还是超级多。等于在各种新闻出来之后,我们又再度活跃了一次。”进群的人大部分抱着“玩”的心态,应夏寅他们则认为,“我们团队内部是有一定目标性的,我个人认为它不是一个完全自然的行为。”浙大夸夸群建立后的第一拨用户就包括浙大互联网协会等相关人士,基于对互联网热点的敏感度,他们在接触群的28日当天晚上就有过各种探讨,也开始在很多地方做些小试点,“他们在推广上也起了很大作用,加上我和同学、学长刻意找了几所学校,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但夸夸群也是‘被’这样一点点推动起来的。”

  群友像“陪审团” 有自己的底线

  “我们一开始建群时有个小团队叫‘夸父’,运营群的人专门召集了七八个人,负责在群里活跃群聊,至少教会新进群的人怎么去夸人,怎么玩。”应夏寅说,真正发自内心寻求安慰的人其实挺多。

  “忧郁一点的人也会想要进群,被夸奖对他们的心情也有帮助。高校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不是个例。”首个复旦夸夸群的成员吴肥子也是最早一拨进群的同学,她在群里一直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无论生活中多么细碎的小事,都能被大家夸得特别真情实感。”而夸奖本身,还能从侧面衍生出推荐和分享的功能。“举个例子,有人说一部电影好看求夸,这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会一起交流这部电影。”在应夏寅看来,夸夸群也能成为这种推荐、分享的载体,聚拢有同好的人相互认识,“它让交流变得更友善,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会骂或怼,这也是一种交流能力。”追星的吴肥子曾把自己喜欢的爱豆发到群里求夸,当时不仅得到各种满意的“彩虹屁”,还找了同样是粉丝的人,交到了朋友。

  也有例外。吴肥子记得有一次群里有男生脚踏几条船要求被夸,结果被群怼,“说明大部分的人三观都还是挺好的,那个人也自动退群了。”高校夸夸群多是四五百人的容量,群友有时也像是“陪审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判标准和底线,应夏寅觉得至少他管理的这些群中底线还是比较明确的。

  已申请夸夸群纳入国家创业项目

  当高校夸夸群火了之后,开始有公司找到应夏寅他们希望寻求合作。“于团队本身来讲,商业能力上、数据变化、流量把控这些方面都缺乏经验。”最开始的一周,主做开发的应夏寅和团队一直想的是如何丰富玩法、怎样变得有趣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让群有更久的持续性,“那时没考虑过赚钱,直到公司找来,我们才发现还有引流、汇聚资源、扩散到更广泛的范围这些点可以考虑。”

  有段时间“夸夸”和“夸夸群”两个关键词的微信搜索量甚至达到“王者荣耀”巅峰时期的三倍,在业内人士眼中这个流量代表着一个非常大的爆点,希望能建立小程序来汇集流量。应夏寅专业刚好是互联网方向的工业设计,如今夸夸群已被他们小团队落实开发成小程序上线,“坚持了两周才做完。这种‘正规军’的操作方法挺有思路,也让我们‘野路子’大开眼界了,对自己在开发、设计领域也是一次锻炼。”应夏寅他们还申请了一个国家创业项目,夸夸群算其中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将小众的细分的需求,转化成一种有价值的商业化的能够赢利的产品模式,夸夸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我们现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看起来有点无厘头,但是老师们很支持我们去尝试探索。”

  在吴肥子这样的“老”群友看来,夸夸群的新鲜劲儿虽然过了,在群里求夸,回应的人还是不少,“我也加过哈哈哈哈群、柠檬群、女王群等等,效果都没有夸夸群这么好。”只不过热度总有消退的一天,夸夸群热度下来之后,大家也都相对回归理性,应夏寅一开始的想法也是希望群最终能沉淀下来,逐渐演变成一个以更加乐观心态来交流的校园论坛平台。新报记者 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