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词典里,过节意味着阖家团圆。而在每一个团圆的日子里,有一群人却注定无法与亲人团聚,他们就是在押服刑人员。由于这里的特殊性,管教民警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心血。

  在天津市和平区看守所,记者见到了管教民警戴慧玲和她的徒弟。根据看守所的统一安排,她们正在为服刑在押人员准备生活用品。更为重要的是,戴慧玲和徒弟还要密切关注看守所里的女性在押服刑人员,做好她们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个眼神读懂“心事”

  早点名归来,戴慧玲长舒了一口气,经过几天的连续谈心,服刑人员阿霞有了可喜的变化。“抬头看她的时候,主动与我进行了眼神交流,看起来也不像前几天那么失落了。”戴慧玲说,管教工作需要耐心、细心,要从眼神中读出在押服刑人员的所思所想。八年的管教工作,让戴慧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哪怕只是眼神接触的几秒钟,她也能读出对方是否有“心事”。

  阿霞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有疼爱她的老公和懂事的儿子。本以为自己是个幸福的女人,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老公竟与别的女人有染。想到多年来为家庭的付出,阿霞怨恨之下点燃了自家房子……来到看守所后,经过戴惠玲的疏导,阿霞终于树立起积极改造的信心,但最近,她又有了烦心事。仔细询问后,阿霞吐露了心声。原来,再过几个月阿霞的儿子就要中考了,想到孩子在外没人照顾,阿霞辗转难眠。“我理解你想念孩子的心情,可如果孩子知道你在这里不安心改造,他还能好好学习吗?”在戴慧玲的多番开导之后,阿霞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改造也更积极了。

  亲情关爱解开“心结”

  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服刑在押人员更加渴望亲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身份,让亲情离她们很远。19岁的东北姑娘小美就是她们中的一个。12岁那年,小美的父母离婚,她跟随酗酒的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去世,小美只身来到天津闯荡。没有生活来源的小美,整日和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厮混在一起,慢慢沾染上了毒品,为了能够换取毒资,她走上了以贩养吸的不归路。

  刚进看守所时,小美的眼神中满是冷酷和麻木,对周围人的戒备心理也很强。“像小美这样的在押人员缺乏家庭的温暖,让她们知道还有人关心她、支持她,对她们的改造之路非常重要。”戴慧玲用行动一点点感化小美,为她联系医生治疗妇科感染,同时几经辗转得到了小美母亲的电话。

  从表明身份后就被挂断电话,再到对方开始默默倾听戴慧玲介绍小美的近期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小美的母亲终于答应来天津看望女儿。戴慧玲说她直到现在也无法忘记,小美收到母亲送来的衣物后痛哭的样子。那次会见后,小美好像换了个人,无论监室有什么活动,她总是笑着第一个报名。

  有希望就会有未来

  当管教民警之前,戴慧玲曾在部队从事护理工作。这份宝贵的经验,让她在看守所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一次,一位身患艾滋病的在押人员因为戒断反应突发心脏不适,戴慧玲第一个冲上前去为其注射急救药品。有的在押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她会在第一时间帮助联系医生,提供专业的护理救助。戴慧玲说,只有身体上的护理还远远不够,她们最渴望的还是能够有人懂得她们的心事,解开她们的心结。

  在戴慧玲的柜子里珍藏着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用越南语写成的感谢信,即便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信的末尾一颗手绘的爱心以及信纸上附加的花朵,也能让人感受到写信人满满的感激之情。

  这是一名越南女子写来的感谢信,当时她因盗窃进了看守所,刚进来时经常坐在监室里独自流泪,送来的饭菜经常一动不动。为了了解她的想法,戴慧玲带着徒弟找她谈心,用英语和手势比划总算弄明白了对方的难处。原来,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这名越南女子很难消化北方的面食。为此,戴慧玲特别向食堂提出申请,为她制作一些适合的食物。为了方便她更好地改造,戴慧玲还特意找来中文书籍和词典供她学习。一年后,这名越南女子离开看守所时,特别送给戴慧玲一封感谢信,并且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表达了内心的谢意。

  “只要有希望,就会有未来!”戴慧玲坚信这一点,这也是她和在押服刑人员沟通时常说的一句话。面对这些迷途的女子,戴慧玲像朋友一样,陪她们聊天,了解她们的成长轨迹、家庭背景,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触动她们的情感。

  “还有一个月就到元旦了,我们给每个监室准备了生活用品作为礼物。我希望她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崭新的未来。”戴慧玲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