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什么样的滨海新区?是2270平方公里的幅员辽阔,还是3000平方公里的汹涌澎湃?你一定想不到,其实在五六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大海,贝壳堤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现在,带你一起穿越海洋!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海浪筑堤,河流造陆,沧海桑田,这番由海变陆的演进,形成天津滨海新区的广阔地域。一批批先民纷至沓来,张网捕鱼,置灶煮盐,结群聚落,海洋文化随之繁荣生长。

  海洋渔盐文化

  天津滨海新区走过的两千多年足迹,不仅记录了她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同时也传承着以“海韵盐魂”为主线的海洋渔盐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海盐生产的第一大国,滨海新区更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早期的渔盐之业。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置芦台场,成为滨海新区大规模盐业开发的肇始,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海盐盐场。滨海新区先民利用此地为海积平原、蒸发量高、适宜晒制海盐的特点,改进制盐工艺,由“煎”改“晒”,大大推动了盐业的发展。由于盐质优良,长芦盐数百年间被作为“贡盐”。

  1914年,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者范旭东在滨海新区创办久大精盐厂,生产出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让普通国人都吃的起的精盐,结束了中国人几千年来食用粗盐的历史。

  海盐生产历史长达千年,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产工艺。“晒盐技艺(长芦制盐技艺)”已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军事文化

  历史学家曾说:“中国近代史南看虎门,北看大沽。”早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大沽口就因其畿辅京都的独特地理位置为西方列强所窥视。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到清代,这里已成为“海门要塞”,而后在海口建起一道又一道海防工事和炮台群,史称大沽口炮台。大沽口销烟比林则徐虎门销烟早七个月。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洋祈福文化

  滨海新区枕河傍海,得盐渔之利,舟楫之便,自汉代起就有了漕运。河流入海口为水陆要冲,仅在十余千米的海岸线上就有大沽口、北塘口两个天然河流入海口,成为中国北方历史上独特的河海漕运中心。沿海地区的居民以漕运和渔猎为生,出于对平安的渴望,派生出对妈祖、海神、盐母等海洋文化的民间信仰和崇拜。盐母三公庙、大沽海神庙、潮音寺、妈祖文化园等,皆是滨海新区海洋祈福文化的缩影。

  海洋民俗文化

  文脉传承,百花争艳。滨海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海洋密不可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明代及清初实行海禁,不许民间有船只出海捕鱼。渔民只能练习脚踩高跷,来增加徒步涉水捕鱼的深度,扩大捕捞范围。后来人们注入表演,加入服饰、舞蹈等设计,形成“北塘丰登乐会高跷”。

  清朝光绪年间,一项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方传统民俗艺术“汉沽飞镲”诞生。用于出海作业及庆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活动的汉沽飞镲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国至今,群众自发组织的飞镲队多次参与全国性汇演及比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汉沽飞镲新的时代色彩。

  几百年来,评剧、版画、河头落子、大港剪纸、大沽龙灯等一系列优秀的民俗文化被不断挖掘,迸发出四季如春的生机与活力,凸显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渤海湾畔耀明珠,海滨新城绘宏图。来吧,到离北京最近的看海的地方——天津滨海新区,来一场穿越古今的海洋文化之旅!(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