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建的于田县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成为学生们学习科技知识的生动平台。刘乃文摄

  巍巍昆仑山下,天津对口支援的新疆和田地区,结出累累硕果。日前,记者跟随“团结村里看振兴”媒体采风团走进和田地区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实地感受天津“组团式”援疆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天津发扬“组团式”教育医疗援疆优良传统,创新“区包县”“院包科”“院包系”“三位一体医疗援疆”;“津和班”“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全链条教育援疆”等一系列特色帮扶模式,不断提升对口支援地区的教育医疗软硬件建设水平。

  新疆校园唱起天津快板

  “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一夸咱策勒一小的风貌和变化……”欢快的天津快板在策勒县第一小学(以下简称“策勒一小”)的校园里打响,这是该校学生社团排练的节目之一。天津援疆教师不仅带来了优质的教学,还带来了地道的“天津味儿”。

  在天津援疆教师的帮助下,策勒一小组建了15个校级社团。每周五下午是各社团活动时间,抖空竹、健美操、书画……丰富的活动让校园充满活力。

  “2018年启用的新校区,是天津援疆资金帮助建设的。这几年,近百名援疆教师来到我校,通过师徒结对形式为我们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策勒一小党支部书记李艳蒲说。

  2023年,策勒一小啦啦操社团在全国啦啦操比赛中摘得乙组冠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天津体育学院教师的悉心指导。

  “天津老师上课特别有趣,给我们讲很多知识,带我们拓宽视野。参加社团后,我培养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自信活泼。”五年级学生依丽姆努尔说。

  夫妻携手援疆路

  迎着冬日暖阳,民丰县民汉初级中学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初二年级教室后面一套简单的木桌椅,是天津援疆教师马世霞听课的座位。一节课过后,马世霞把青年教师庄裕霞叫到身边,交流起听课感受。

  “最近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巩固得不错,您建议的课前听写、课后检测很有效果!”庄裕霞高兴地说。她还记得马世霞第一次听课时的情景,“那时,我总想把备课内容全讲给学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马老师提了很多建议,让我的教学目标更明确。”

  马世霞是天津宝坻区的退休教师。2023年9月,她响应国家“银龄”讲学计划来到民丰县,从援疆家属变成了援疆人。

  马世霞的丈夫孟庆东是第11批援疆干部。2023年5月,年近60岁的孟庆东到民丰县审计局工作,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巡查中。南疆地域广,村与村距离远,夏天炎热、风沙大,孟庆东骑着自行车往返各村,巡察老城区天然气管网续建项目。

  “看他变得又黑又瘦,我心里挺惦记。他说这边需要教育人才,我当时就萌生了退休后也去援疆的念头。既可以发挥余热,两口子也有个照应。”马世霞回忆说。

  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上幼儿园的外孙需要接送。尽管有困难,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让这对夫妻放下了后顾之忧,携手走上援疆路,用行动诠释着援疆干部的情怀。

  强化“造血” 让群众有“医”靠

  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古丽胡玛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玻璃体切除手术。而在一年前,她对这项技术还很陌生。在天津“师父”的指导下,她学会了操作尖端的手术“利器”,并能完成这类眼科复杂的四级手术。

  自2016年启动和田地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以来,天津先后选派5批137人次医生“组团”对口支援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古丽胡玛的“师父”、天津市眼科医院医生张惟便是其中一员。援疆以来,张惟不仅为当地群众看病,还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我从天津带来5项新技术,这边每年至少1000多名眼底病患者需要手术,过去因为技术不足,患者只能去乌鲁木齐治疗,现在留在和田做手术,经济压力减少了,也方便了。”张惟说。

  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援疆医生刘子后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的心胸外科医生阿布力孜·买买提艾力结为师徒。10个月以来,刘子后通过个人授课、手术带教等方式,全面提高受援科室临床业务和科研学术水平,累计填补和田地区技术空白10余项,其中一半以上达疆内领先。

  近年来,天津依托各大医院的学科、专科、技术和人才优势,帮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打造尖刀科室、重点科室、特色科室。目前,天津援疆医疗人才30人已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66人结成师徒关系,有效提高医教研综合水平,逐步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