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观景台上,全球首个“七彩”智慧码头尽收眼底,高高矗立的风力发电机源源不断地把绿色能源输送到港内的各个角落,保障绿色良港的日常运行;忙碌的起重设备已实现远程自动化操控,智慧港口的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分赛区之一,这里将迎来来自全国的25名起重设备应用技术高手。
据了解,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天津港集团将承办起重设备应用技术赛项,举办地点位于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高质量承办好有关赛项,助力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天津港集团制定了承办此次赛项的实施方案并成立赛项执委会,组织落实各项任务。”起重设备应用技术赛项天津集训基地教练组长郭伟介绍,该赛项是本次国赛的新增赛项,共分为场桥、岸桥操作两大方面内容,经过六进三、三进一的层层选拔,天津港职工尹明成为天津市代表选手,将代表天津站上运筹帷幄的操控台,与各路高手一决雌雄。
“从最早的手拉肩扛,到现在通过远程控制平台完成装卸任务,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传统的码头起重司机工作范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应对自动化系统调试、纠错过程中,对人工技能基本功的要求仍然至关重要。”郭伟告诉记者,赛程包括抓箱、放箱、嵌箱、套箱环节,“考核的就是司机的基本功,既要求操作的准度,又要考核操作的效率。最精细处,比如嵌箱环节,左右的余量只有一厘米。”
“反复磨练技艺源于现实生产实践中的需要,只有技术过硬,才能保证生产安全。”在天津港成卫东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国工匠”、首届“海河工匠”称号获得者成卫东告诉采访团记者。
“以作业中使用的拖车为例,一个班次要摘挂托盘上百次,如果技术不熟练,每次挂托盘时都要耽误十几秒。”为此,他设计出“拖车倒车打靶”等特色技术,带领团队勤学苦练,“打靶”距离也从7米增加到20米,“靶心”准度限制在直径15厘米,通过不断提高精准性,解决了拐弯时发生的扫尾现象。精雕细刻出的“快”“准”“稳”工作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16.7%。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天津港集团逐步搭建起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引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师带徒”为重点,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的多维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出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率先开展企业自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带动技能人才队伍再提升。
走进位于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赛项和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天津集训基地,郑江和赵海龙正心如旁骛地进行练习。距离开赛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紧张的氛围扑面而来。
“机器人焊接赛项是本次大赛新增赛项,我们按照全模块训练计划,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冲刺练习。”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首席培训技师、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教练组长李朋朋介绍,“这次比赛考核的内容非常贴合焊工实际的生产操作,特别是加入了手工焊接操作。这是最考验焊工技术的。”
作为世赛选拔项目,建筑金属构造赛项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程度更甚。为了全力备战,这几天,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建筑金属构造教练组长陈旭带着天津代表团参赛选手郑江整天“泡”在实训基地。他告诉记者:“建筑金属构造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老牌赛项,也是一个比较考验选手综合实力的项目,需要集钳工、铆工、焊接等诸多种技能于一身,所以对选手的整体压力还是比较大,我们翻阅以往历届赛题,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全力以赴冲刺,希望能够摘得奖牌为天津市增光添彩。”
近年来,天津市聚焦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和“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政策,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造就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据天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3万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84万,占比达三成以上。希望能借此次大赛平台,以赛促建进一步带动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