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天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市级林长充分发挥“头雁”作用,通过市级林长巡林夯实林长责任,推动林长制重点工作,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矛盾问题,切实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记者近日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经过两年建设,天津市以林长制引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是天津全力推行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的重要一年。天津将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努力把津沽大地装扮得更加绿意盎然。

  绿色屏障建设区内探索经营试点,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8月,走进宁河区造甲城镇的绿屏驿站,绿意盎然,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将闲置的资产进行有效盘活,打造了集客栈餐饮、特色民宿、房车营地、生态农业等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场景。”宁河区造甲城镇党委书记贲永明说,他作为乡镇级林长,主要职责不仅是将辖区内的林地资源管护好,还要考虑生态价值如何“变现”,造福当地百姓。

  近年来,宁河区全力推动永定河绿屏生态驿站运营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拓宽社会资本合作渠道,宁河区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绿色屏障区一处约3万平方米老旧厂房的地上物征收、美化装修、布局改造等,逐步打造为集游客接待、住宿垂钓、餐饮超市、展览展销、农学研究、体育攀岩、房车露营、观光夜游于一体的游客休闲服务区,精心打造“休闲游”“科考游”“康养游”“湿地游”等业态,擦亮“北国江南,水乡宁河”的金字招牌。

  “我们鼓励各区根据绿色屏障建设实际,围绕生态体验、乡村振兴、研学康养等,实现实现绿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娄书荣介绍,经过四年集中建设和攻坚行动,绿屏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以上,环抱“津城”与“滨城”的生态架构已经构成。绿色屏障建设坚持三级管控融合发展,统筹利用一、二、三级管控区资源,以一级管控区为绿色发展基底,以二、三级管控区为建设发展的服务保障平台,综合提高屏障区“钱库”功能。

  守住“三北”战略区域要义,兜底沙化绿化

  走进武清区津北森林公园,绿树参天,蔚为壮观。“这里是天津市唯一三北工程示范区,全面记载了由单纯护林带向生态景观型转化,单一造林向造林、经营、抚育、管护等多方向多角度聚集发展的典范。”武清区农业农村委林业科科长李蒙说。

  1986年,天津市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到2020年共实施四期,2021年开始实施三北六期工程,涉及蓟州、宝坻、武清、北辰、西青五个区。

  天津市林业主管部门先后编制了《天津市造林绿化总体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津市三期、四期、五期、六期规划方案》,其中三、四、五期已经完成建设,六期规划正在编制,并且在实施阶段,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和“三调”最新成果,结合全国第六次沙漠化监测显示,天津市沙化土地在三北工程区31个乡镇,区域173553公顷,其中其中沙化土地11639公顷,无中度、重度沙化土地,半固定沙地已经得到根治。在20世纪70年代,天津全年扬沙日数为14.9天,浮尘日数8.8天,到2020年全市沙尘日数总计仅为2天左右。

  据介绍,解放初期,天津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六五”末期,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7%。通过三北工程实施,累计完成造林34.1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69万公顷,飞播造林1.5万公顷。目前,达到森林覆盖率17.19%,森林蓄积量384.97万立方米。三北工程区多林种、多树种,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得到大幅提高。

  保护名贵古树,传承历史文化

  走进蓟州区罗庄子镇青山村,一棵巨型油松屹立山间,不少游客前来打卡留念。“这颗油松已经654岁了,是蓟州区宝贵的历史财产。” 罗庄子镇林业站站长商宝胜说,罗庄子镇的25个行政村中,有53名巡回护林员,长期对防护林进行保护。

  2022年3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了《天津市绿化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内容列入地方法规,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天津市规划资源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做好树木健康状态的日常监测及养管工作记录,每年更新一次古树名木责任人信息和年度生长状态照片,做到台账清、底数明。

  对坐落在乡镇和较远山区的古树名木,从乡镇选派责任心强的护林员对古树名木进行定期巡护和养管;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庭院的古树名木,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指导,要求责任主体对古树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清理,同时对生长状况及病虫害情况实行监测,发生病虫灾害集中除治。

  天津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市规划资源局邀请由院士领衔的古树保护专家团队,对我市古树名木生存环境进行专题论证、会商研究,提出了科学的、生态的、符合自然生物本性需要的重要意见和权威建议,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根据专家团队意见,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改善古树名木生存环境技术方案》,指导各区按照“因地制宜、一树一策”的保护原则,标准化、精准化、科学化制定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方案,持续固本培元,确保健康生长。2023年申请中央古树名木救护专项经费100万元,对25株一级古树开展专项救护行动。

  开展森林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物种安全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力推进林草种苗工作,2023年,启动首次全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以区为单元开展,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普查工作,摸清我市林草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为天津市林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对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绿化、物种安全维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现已完成南开、北辰、蓟州等6个区外业野普查工作,调查记录植物种类3121条,发现24种新记录植物,3种二级植物,4种涉危物种。结合“3.15”“4.26”和“知识产权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合法使用植物新品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