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旱稻熟了!
稻谷迎来丰收对村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但10月26日上午,静海区台头镇五堡村的稻谷地却引来众多村民围观。原来村民们都是来瞧瞧这无需水田浸泡,在旱地里长出来的稻谷到底长势如何,收获多少?
“种了一辈子庄稼,还是头一回见旱地上栽稻谷,看这长势今年产量肯定不低。”望着这片金灿灿,自带美颜效果的稻田,村民们直呼不可思议。
“这是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对接协调市农业科学院给我们引进的水稻种植新品种,今年是第一年试种,一共种了3亩6分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春凯十分欣喜地说,“普通水稻从种植到收割需要以水田为底,以大水漫灌,但我们的稻子只需要不定期浇水就可生长存活,而且杂草量少,农药化肥也少用了很多,产量高,省心省力!”
试验田完成分区筑梗工作
铺设水管等相关工作完成
开始进行播种工作
五堡村稻谷地里种植的稻谷名叫“杂交稻237LF”,是一种在旱地里种植的稻谷,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耐盐碱、米质优的特点。
“看,稻谷颗粒非常饱满!”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汉伟一边端详手中的稻穗一边说,“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活水源头’,我们致力于在五堡村走出农业发展新路,给村子带来新的农业技术,优化种植模式,拓宽营收路子。”据介绍,为解决村里种植的后顾之忧,工作队联合市农业科学院无偿为村子里提供了种子和技术。
试验田稻种已生长出土
生长高度和十日前已有明显区别
旱稻渐渐出穗,进入结穗期
五堡村位于台头镇东南部,村庄规模较小,在村人口目前只有110余人,村内共有耕地365亩,其中310亩耕地种植作物为玉米。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无支柱产业、自然资源匮乏等问题掣肘着村庄发展。
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来到五堡村后,在充分走访调研、实地查看了解之后,与村“两委”经过分析研判,决定因地制宜,发挥台头镇土壤肥力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中“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实施,在五堡村农业发展上做文章、绘新图,着力攻坚,持续探索。
农业要发展,产业是关键。驻村工作队经多方调研考察,了解到五堡村多年前有种植水稻历史,且当地土质富含钾、锌等水稻种植必需元素,是难得的“蒙金土”。在和村“两委”充分商议讨论,和村民广泛沟通交流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在五堡村选取3亩6分地开展旱稻种植试验。力争通过旱稻种植,打破村中原本单一的玉米、桃树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种植结构,探索高产值、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可能,寻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优解。
旱稻结穗完全,米粒处于包浆状态
“种植玉米一亩地年纯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旱稻种植预计一亩地的年收入能翻好几番,更可贵的是省人工又省心,特别符合我们村劳动力少的现状。”杨春凯向记者分析道,“为啥玉米收益低村里还种那么多,就是因为省心,种子一撒,不用怎么管,村里老人多,体力不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能种田的劳动力所剩无几,现在种植旱稻,也不怎么麻烦,收益又高,村民们看到试种成功都高兴得不得了。”
“5月初开始播种,5到9月进入常态化动态管理阶段,整个过程中,我们紧密配合市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实施全过程数据记录,全周期科学管理。种植人员从零学起,争做旱稻种植‘土专家’,力争实现标准、科学、高效的种植目的。”王汉伟介绍说。
稻穗已开始成熟变黄
稻穗已基本成熟,正式进入收获期
产业先行,土地生“金”。秋收时节,五堡村成片的稻田满目金黄,长势喜人。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稻香浓郁扑鼻。暖阳下,望着稻田里孕育着的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的“新希望”,村民们喜笑颜开。
旱稻种植闯出新“稻”路,高质量发展有“粮”策。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苏京平介绍说,旱稻种植采用机械化旱直播技术,省去了育秧、插秧、泡田、拉荒等繁琐的生产环节,每亩节约成本300元左右,节约用水300吨以上。在今年洪水、少雨等不利条件影响下,经测产,五堡村直播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00公斤以上,由于米质优,加工成留胚米后,每亩收益有望达到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