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产城内外”战略规划,发挥数据价值。城市发展依托产业,在产业方面重点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城市是发展的空间载体,要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内是指体制机制活力,非常重要的是要建设高效率的数字政府;外是讲对外开放合作,要在数字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让城市成为数字节点,让城市能够通过数字链接资源、利用资源、使用资源。

  冯奎表示:“未来,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不一定取决于它占有土地的多少,也不一定取决于它现有的经济形态,而在于它通过数据的手段对于其他资源的调控力、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

  未来利用数字技术的创新方向考量。在未来,数字基础设施将会和道路、桥梁、水电、暖气一样,成为城市最重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经济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刘棠丽认为:“第一,要与城市规划本身相衔接;第二,要与城市自己的文化历史特色相结合;第三,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技术,紫光云产业数字引擎搭建的综合技术平台便是为城市赋能的一个方向;第四,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格局。”

  转换动能 产城结合与标准化建设加速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智慧城市的一大前提和两个目标。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前提是要打通底层数据,在数字层面形成一个智慧的交互系统,并培植各种应用状态。

  王慧轩指出:“有两个目标是绕不开的,一是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方式的改变,治理手段、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数字化;二是通过形成产业的牵引,真正通过数字技术把更多的生产要素有机整合起来,提高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联席总裁 王慧轩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联席总裁 王慧轩

  重庆的智慧城市和工业园区建设,从上到下推进,构建统一平台打通数据。作为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重庆是按照“1+6+N”的体系在推进智慧城市的构建。“1”是一个城市大脑,“6”是六大信息库,“N”是N个行业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庆的制造业是以工业园区即产业园区为载体来推进。目前重庆以“1+6+36”作为园区构建体系。“1”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6”是六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36”个市级工业园区,这些都要全面纳入到整体的智慧园区平台进行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未来还将对智慧园区方面也制定一些相应的标准。

  杨丽琼强调:“重庆是目前唯一一个从上至下以顶层设计来推进这项工作的省级城市。我们感知到园区建设也要从粗放型转型到智慧型,所以我们提出要建设智慧、绿色、协调、融合、集群、创新园区。”

  重庆市经信委牵头从顶层设计进行思考,为全市的工业园区及企业搭建统一平台。一是管理平台,二是服务平台。由紫光南方云参与联合打造的管理平台,是从管理角度上为决策者服务的;同时在服务云方面开展很多的工作,尝试在授权的条件下把各园区和各企业的数字打通。

  潍坊的智慧城市实践,利用新技术对城市做一个整体的部署设计。潍坊在4年前就着手研究智慧旅游城市这个课题,被列入了新旧动能转换库和可行性报告。其做法便是打造基础设施和标准化两个体系,建设全域指挥调度中心、大数据中心和体验中心三大中心,以及构建包括政府管理、服务、精准营销、资源保护和业态指南在内的五大示范应用。

  于慰杰提出:“我们应该站在顶层设计、全域规划的角度,利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来全面谋划。”

  在参观滨海新区时,他发现滨海新区使用紫光云做的城市大脑把整个区域进行了全部网格化的智慧管理,对此他深有感触,因为潍坊的旅游业也在做类似的尝试:一是全域规划、顶层设计;二是全产业融合,产生聚集效应。

  展望未来,产城要互相支撑、高度融合。中国有1亿多市场主体,如果都能和数字经济实现从初步接触、到初步融合、再到深度融合以至于高质量融合,这将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潜力所在,也是紫光云产业数字引擎这样的平台大放异彩的天地。

  冯奎提出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体经济必不可少,二是每个城市要立足于自己的地方特色,三是要不断推进产城融合,四是加强空间载体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未来,要用标准保驾护航,鼓励最佳实践。智慧城市的未来建设需要综合运用技术,同时还要结合城市本身的特色,以及最后一点——用标准保驾护航。就像推行城市整体供暖的例子,通过鼓励新的建设,慢慢让旧动能淘汰并轨到新动能中去。

  刘棠丽表示:“只有用标准才能达到市场的最佳秩序。旧动能非常顽固,新旧动能转换中,我们要鼓励最佳实践,不是光鼓励新动能,还要让旧动能慢慢适应、一步步并轨到新动能。”

  关于数字中国、智能社会的探讨仍在继续,而变革也正在孕育发生,数字经济时代已来。正如王慧轩最后总结时所言,“我们离数字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过,我们要迎接和拥抱数字社会的到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数字经济和智能城市的发展前景辽阔,紫光云将以产业数字引擎的动力澎湃,助力产城融合、赋能数字经济,与百城百业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