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秒!”伴随着细微“滋滋……”的声音,京津城际列车平稳地停靠在武清站,这是在时速最快的350公里“复兴号”上实现的最快制动时间。

  1月17日15时33分,记者从天津站踏上京津城际列车,13分钟后便抵达武清站。走出站外,佛罗伦萨小镇依旧熙熙攘攘。轨道交通的快捷,使得京津发展主轴战略支点的武清区区位优势更加得到凸显,也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此时,距记者与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军约定的采访时间还有充裕的20分钟……

  我们见证着:武清制造的骄傲

  走进铁科院武清基地,离兔年除夕还有三天,生产车间里流水线依然在不停地运转。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身穿工作服的于军,“平均每天,都会有超过300套制动夹钳和牵引变流器从这里下线。”透着儒雅的于军说起产品来带着一股兴奋和自豪,声音也不由得高了些。“以全球商业运行速度最快的列车复兴号为例,时速350公里的列车,通过我们的产品可以在133秒内完成制动。作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核心部件,装载到复兴号、和谐号高铁上。在这里,能够实现高速动车组、城际列车、大功率机车、客车、货车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核心系统武清造。”

  从大学老师变身职场精英,从三尺讲台到生产研发前沿阵地,2014年底,时年43岁的于军从北京来到天津……至今已8年多,这期间,与家人时常天各一方,从满头青丝到鬓染白霜。但8年里他亲眼见证并参与铁科院武清基地“万丈高楼平地起”,更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与国家战略实现“同频共振”。他说“值得!”

  “铁科纵横是央企产业转化项目,也是武清区首家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高铁城轨基础制动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在防控疫情期间,我们企业也没有停工停产,2022年基地实现产值13亿元,企业营收不降反增的背后,得益于武清的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说起企业的事儿于军总是滔滔不绝,“我们发挥京津冀交通优势,在武清就能解决好交通物流等问题。同时,我们的配套企业很多都在武清或者周边河北省,这样也形成了产业聚集,给我们的发展生产提供很大便利。截至目前,铁科院在武清已设立10家公司,目前六期项目建设分批推进实施、部分投产运营或试生产……”

  在铁科纵横的生产车间,于军说目前企业正在研发速度比350公里更高的高铁制动控制系统,它对于橡胶零部件的抗压能力,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技术攻关已经持续一年多了,我们正在与产业集群的兄弟单位和天津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我们有信心!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发挥铁科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度参与川藏铁路创新工程,为科技强国,铁路先行做贡献。”

  我们铭记着:就这样绑定武清

  回到办公室,于军娓娓道来的,则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企业走过的产业化道路,也是他个人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企业产业化发展第一步,是从选址建设开始,从那时开始,于军个人的人生轨迹就与武清绑定在一起了。

  2014年从大学教师离职到铁科院工作不久,正赶上铁科院产业化发展这个契机,领导问于军,愿不愿意干产业化相关的工作?“我说愿意干!我也知道选择产业化道路,就意味着要异地建厂、离开北京,但我愿意接受这种挑战。”

  “记得当时我们选址调研去了长株潭地区、粤港澳地区,包括河北周边的区域,最终选择落地武清开发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武清开发区为企业服务的务实作风”,于军说,“当时武清开发区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他们做得也非常棒。”于军清晰记得那些点滴过往,“当时武清开发区方跟进项目非常敬业,很踏实,针对我们产业化的需求,还专门成立专班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铁科院开始为随时迁出北京做准备。于军说:“我们先打通内部各个环节,主动来武清‘抱团’,集体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铁科院在武清注册第一家公司,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在那一年应运而生。”

  “如今,我深度参与了天津的‘制造业立市’,和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这些纸面上的文字,当我真正参与、融入进去之后,感受很真实,那就是我做的工作很有价值,是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而努力。”于军始终没离开过轨道交通领域,对于选择他不曾后悔过,用他自己的话说,“见证参与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很自豪,很有成就感。”

  “轨道交通就像城市的骨骼与血脉,处在京津之间的武清,成为发展‘桥头堡’。对应‘轨道上的京津冀’,铁科院提出了‘天津地铁天津造’,深度参与天津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参与智能城市轨道交通改造,如今天津地铁2、3、6、7、10号线都有铁科院参与建设的项目。”于军笑着说。

  武清铁科纵横的母公司北京纵横机电是国内最大的城轨制动系统供应商,为国内外28座城市、86条线路提供安全可靠成熟的制动系统和服务,发挥城轨装备技术创新优势,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成为中国高铁又一张闪亮名片。“在天津,目前我们生产的牵引系统已在地铁1号线装车,制动系统则在预计2024年开通运营的津静线上装车,新造的制动夹钳全部来自武清铁科纵横!”

  我们感受着:武清速度分享红利

  在武清的8年多来,于军曾担任过两届“武清区营商环境监督员”,尤其这两年,他切身感受到天津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行政审批速度越来越快,加快带动了项目的开工速度。

  “2016年我们落地武清的一期项目是生产性的项目,即铁科纵横建设年产93万件铁路专用设备配件项目。随着项目逐步有序推进,2016年还创造了两个‘速度’——‘铁科速度’与‘武清速度’,建设、审批、投产速度都特别快。2016年4月2日项目开工前,我们办理手续正好用了93天,打破了当时武清区审批项目的纪录。”

  而如今,从一期铁科纵横的落地到如今六期铁科金化即将投产,铁科院武清基地的发展始终在快车道上奔驰。以铁科院铁科金化为例,在2022年4月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后,2022年12月30日就全部竣工,比合同工期整整提前2个月,预计2023年底就可投产。这样的审批和建设速度早已打破当年的纪录。

  企业里的“90后”李杰峰如今与妻子两人都在铁科武清基地上班,他是一名老员工,作为早在2017年就第一个落户天津的铁科纵横员工,这些年在武清工作生活,李杰峰很满意。

  “落户天津后,我就在武清买了房,如果当时要在北京工作发展,买房的事情想都不敢想。”说到这,李杰峰露出幸福满意的笑容。

  2018年,铁科院制动夹钳项目生产线落地武清基地3期建设项目。“当时整体搬迁过来后,有100多人从北京迁来武清,跟随企业一起搬迁,员工们最关心的就是随迁子女上学与落户的问题。”于军介绍说。

  2019年,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铁科纵横成为天津市第三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武清区主动出击,上门服务,主动为员工解决落户与子女上学问题。“当时武清区先期一次性给72名员工解决了户口问题,后续又帮忙给解决了很多的员工落户问题。武清区各个部门联动,集体为大家服务,转天就让员工拿到准迁证了,看着成沓的准迁证,员工们都很高兴,有点不敢相信效率如此高。”于军笑着说。

  如今,铁科纵横员工也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如今330人的队伍。北京办不了的事情,来到天津给解决了。于军说:“企业与员工关心的切身问题都解决了,这样无形当中就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从北京到天津,从“北漂”变身“新天津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企业与员工都享受到了。

  我们畅想着: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现在,从项目落地早期每日京津间通勤的于军,也选择常住武清,他向记者说了几年间的变化,“正因为轨道交通的速度太快了,实现了每日往返,使得通勤的上班族也越来越多,开始买票当天买即可,后来要提前几天抢票,再到后来以至于有的同事直接买下一个月的票。”京津之间的轨道交通便利条件,为上班族们提供了“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天津”的选择。

  “我现在是一担挑两头,两个城市圈的资源都享受了。”住在武清区,于军很舒心。“在1小时内的驾乘范围有海,2小时就看到山了,在市区有中西融合的五大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文化街、还有夜景优美的海河,如今再去北京,也不再是烦躁的心态,看着北京现代化的CBD,用悠闲自在的心态享受其中。”

  最近,于军还有一件特别高兴的事儿,就是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女儿也来到天津工作了……他见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

  武清聚焦争做“主力军”,不遗余力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当好战略“桥头堡”,加快建设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同时,武清区牢牢把握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为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再谋崭新篇章。

  2023年,武清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延链补链强链工程,落实“链长”机制、完善“链条”图谱、激活“链主”企业,各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武清区发改委副主任董伟表示:“武清轨道交通产业已实现聚集,通过铁科院、北交控、哈威克等智能轨道交通龙头产业带动,目前已实现了动力、控制、信号等产业链全覆盖。下一步,武清区将紧抓‘轨道上的京津冀’战略机遇,做强京津城际武清站交通枢纽,促进人流、物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推进‘通武廊’市域(郊)铁路项目,进一步提高同城化水平。”

  在京津之间,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于军一样的人,处在协同发展的大潮中,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津云新闻记者苑美丽 摄影戴涛 部分由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