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师生以深化实施“师生四同”育人模式为载体,在“同行、同学、同研、同讲”中进一步坚定中国信仰,立足自身专业特长,赴安徽芜湖走访了多家企业和工厂,通过企业调研、知识科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记录在“双碳”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新变化,在探寻科技助力社会绿色转型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2021年,海螺集团与南开大学签署协议共建“二氧化碳资源化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聚焦二氧化碳转化和利用。其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合成燃料技术由海螺集团和南开大学罗景山教授团队共同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可再生电能的作用下生成燃料,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今年8月,电光学院师生来到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白马山水泥厂实地观摩和座谈交流。走进芜湖海螺中央控制室,映入眼帘的是结合了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自动操作系统,大厅中散发的科技感瞬间颠覆了大家心目中老旧水泥厂的形象。海螺集团旗下白马山水泥厂的生产一线也与传统水泥行业“脏、乱、差”的印象不同,规模宏大的碳捕集生产线周围绿荫环绕,实现了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巧妙结合。

  为促进资源共享,发挥产学研协作优势,电光学院与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达成协议,共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实际行动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贡献南开力量。

  “说到低碳生活,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哪些?”“老师,我知道!打印时最好进行双面打印。”“我也知道!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暑假期间,电光学院“科技筑梦双碳目标 创新‘碳’寻绿色未来”理论宣讲团师生来到芜湖市科技馆,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双碳”知识科普课。

  宣讲团负责人赵婉楠从什么是“碳”引入,联系近日持续高温的社会热点,引出全球气候变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以小见大”介绍“双碳”的背景和意义。团队成员王荣波和刘俊池结合自身专业所学,将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介绍给现场听众。宣讲之余,成员们还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动手折纸制作垃圾分类桶,在动手实践中分享、传递低碳生活的魅力。

  抢答环节,各位“节能减排小能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几轮下来,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学到了许多低碳环保知识,会从节约一度电、节省一滴水这些日常小事做起。“让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两翼齐飞,看到小朋友们心中种下了节能减排和立志科研报国种子,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宣讲团指导老师,电光学院辅导员刘畅说到。

  “晴耕雨读,诗画东岛”,走进群山环抱的东岛村,映入南开师生眼帘的是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层楼叠榭的房屋,绿意盎然的山林。。。。。。电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安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东岛村参观调研,学习“美丽东岛”建设经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思路。

  经过一代代东岛人的探寻,秉持传承古风古韵、立足原有生态的原则,东岛村在垃圾清理、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鸡犬到处大小便、环境脏乱差,而如今道路平坦、村舍整洁、文化丰富,实现了由“古村”到“新家”的巨大飞跃。

  在与基层干部的交流座谈环节,南开师生们也积极为东岛村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团队指导老师,电光学院教授罗景山建议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发展产业,让村民们能在家门口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例如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引进台楠加工厂、竹子加工厂等。成员刘俊池谈到:“东岛村的发展可以结合当下时代潮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文化,开展直播带货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

  师生同行、扎根基层,南开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绿色发展的中国力量,增强信念,探寻方向,也在社会课堂里增长才干,贡献智慧,用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