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境外输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如何筛查?夏天气温高了病毒就会消失吗?何时能有特效药或疫苗?4月1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对话“硬核”医生张文宏。这些你关心的问题,张医生给出了解答。

  

  重症病人人数显著下降,但工作仍然繁重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收治的病人以重症偏多,在医院里救治的任务非常重。现在(疫情好转后)我仍每天在定点医院查房,但重症病人人数有显著下降。目前输入性病例压力还是不小,外国包机进入上海,需要做充分隔离和检测,还需要确保输入性轻症病例不发展成为重症病例。

  预测最好的情况发生了,但最糟糕的情况也发生了

  1月底我说2-4个月可以控制住,做出判断的基础是,抗疫已经成为国家行动。传染病只要终止传播,是可以控制的。现在预测的最好的情况发生了,国内疫情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但最糟糕的情况也发生了——疫情在全球蔓延。

  只谈群体免疫行不通

  流感是全球最大的流行性疾病,流感都没有达到群体免疫。每年流行一次,但第二年都要再接种流感疫苗。历史上,我也没看见任何一个传染病是用群体免疫的方式消除的,全都是通过疫苗,疫苗才是所谓的“群体免疫”。只泛泛地谈论群体免疫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流感高许多,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会造成大量死亡并向周围蔓延,最后没有人能够脱身。

  驳斥外媒所谓中国隐瞒病例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传染病有个特点,病例是藏不住的。如果藏着掖着很多病例,就问一句话,武汉敢打开吗?不可能的。这些道理,专家都很理解,国际上对我们现在中国做的一些工作,持肯定态度的人还是非常多的。我觉得将来要多宣传我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要进行更多的交流。

  温度升高,病毒不会自动消失

  最近我一直跟赤道周围的国家交流,他们的病例数都是成倍上升,所以不要迷信温度会控制住病毒。但是温度高了,病例数是会下降的。天热了开空调没问题,但是要定期开窗通风。

  防控境外输入要常态化

  中国是对境外输入管理最严格的国家,落地检测,统一隔离。我们的每一步都比其他国家到位,但也不要幻想能一下子100%查出(境外输入病例)。未来的几个月,基本都要这么做,是一个常态的事情。现在是航空管制,以后如果航空开放、旅客数量提升,如何检测和管理是下一步我们要攻克的难题。

  疫苗研发最快要1年以后

  

  疫苗要做安全性和疗效的实验,正常时间走完需要1-2年,按照现在的做法,最快也要1年以后。疫苗研制出来后,还需要综合当时的疫情情况、病死率高低、疫苗防护作用强弱、有无不良反应等多个因素考虑是否接种。

  谈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对有症状的人进行筛查,但我们对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都隔离了,隔离了、又没有症状出现,就没有必要进行治疗。在隔离期内,有些假性的无症状感染者就发病了,我们就进行治疗。

  现在我们认为,如果有无症状的感染者,那么他传染了别人之后,一定会出现有症状的人——如果没有有症状的病例,就能倒推没有无症状感染者。

  我们要用有症状病例的数量来倒推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乐观估计)再过2-4个星期,我们可能就不用讨论无症状病例的话题了,只要没有有症状病例的出现,存在无症状病例就是伪命题。

  给上班族复工复产提建议

  复工复产以后,一些基本的健康手续要保留。比如人群中要戴口罩。不要在食堂聚集,要么打包回来单独吃,要么分批次吃。出外就餐也要注意距离和分餐,或者使用公筷。

  复学要稳妥有序,给学生家长提个醒

  

  现在国内的疫情基本可控,这为复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孩子的感染不取决于孩子本身,取决于家长。最怕的是我们家长感染了,感染给孩子,孩子又传染给了别的同学。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不管了,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防护。只有我们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健康的生活体系中,孩子们才能尽快安全复学。

  五一出行最好以室外旅游为主

  大家都希望热闹一下,但也担心人群聚集导致疫情扩散。五一最好的活动是室外旅游为主,人多的时候要戴口罩。旅游场所里风险最高的是吃饭的地方,可以自带食物,在宾馆房间里自己吃饭,要养成旅游过程中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回应被叫“网红医生”

  大家不要叫我“网红”,叫我文宏。但我还是希望多传播传染病的知识、正确的知识,像病毒一样传播,最终打败病毒。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了,以后我就是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普通医生。传染病学科也不是个“红”的学科,但我非常享受我的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