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视察,对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两年来,天津加强园区载体平台建设,在疏解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有力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天津联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项目、天津中天翔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中电云脑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平台与研究院项目……12个项目于1月16日集体签约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园区产业升级、实现突破的催化剂。同时,滨海新区发布了新一轮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支持体系。

  将公司从北京迁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胡建龙告诉记者,创业者们心无旁骛投入研发的背后,不仅有园区提供的政策支持,更有天津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我们组织研发部专家成立了‘科芯智慧农业研究院’,目前正在制定企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科研成果向全国农业市场推广。”胡建龙说,园区充分利用了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发展潜力大,对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2000家大关,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日前,天津经开区将原有分布在各产权主体的商务楼宇统筹管理,破解了多年来园区载体管理难、运营难等问题,增加了承接项目的载体资源,以吸引更多的招商项目进驻园区。泰达产发集团科工园副总经理汤洪亮说:“天津经开区与天保控股公司、泰达集团、滨海建投集团、高新区国资公司,好比一只手的五个手指,聚拢成拳,形成合力,将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空置的载体得到整合盘活,入驻企业的需求也要事事关心。我们将继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建设,搭建宜业宜创平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前来投资或业务延伸,持续增强科技园核心竞争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副主任张熹介绍,到2025年,初步构建成类中关村科技创新生态;到2030年,形成成熟的类中关村科技创新生态;到2035年,园区将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未来15年,园区各阶段发展目标清晰可见。

  两年来,天津紧紧抓住承接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构建以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为综合承载平台、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若干专业承载平台为框架的“1+16”承接格局,吸引了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天津,着力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刘秉镰教授说:“天津已经出台政策赋予企业更多发展空间,未来在京津资源一体化发展中,天津将更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