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热爱文艺的观众有存票根的习惯,有自己存放票根的专属“票夹”。这些记录文化生活的票夹,成为许多天津人文化轨迹的见证。55岁的胡金燕就是其中之一。天津文化惠民卡自2015年发行至今,已惠及66.7万人次。“我是2015年‘文惠卡’的首批用户。到现在已累计观看文艺演出上千场了。现在真是离不开它了。”胡金燕这样对记者说道。
天津首创文化惠民模式
2015年,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惠民的相关要求,启动发行文化惠民卡。文惠卡项目是天津市首创的“变补贴院团为补贴观众”的惠民模式。一张小小的文惠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大胆尝试,在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激活了天津的文化市场。2016年,文惠卡新增了郊区卡、学生卡、公益卡;2017年,成立“文化惠民演出联盟”,让民营院团、演出机构加入文惠家族;2019年新创普惠卡……文惠卡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化着。
比照文惠卡发行初期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其所激发的市场能量。以每年的第二季度为例,在发行文惠卡前的2014年,有86个剧目、121场次演出,37536人次观看,平均上座率为44.76%。到了2016年,同期的数字分别是266个剧目共511场次演出,217130人次观看,平均上座率达87.51%。到2017年的第二季度,有448个剧目共1214场次演出,297787人次观看,平均上座率为88.42%。2017年全年的演出剧目达到3815场。2018年、2019年则分别达到5233场、5543场。不仅是场次显著提高,从2017年开始,上座率接近甚至达到100%的情况也曾多次出现。
今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文化市场受挫。而就在国庆、中秋假期,受文惠卡的助力,文化惠民演出联盟的各个成员单位为天津的观众提供了80部、共计286场文艺演出,观看人数总计41984人次,演出收入达到658万元,为2019年同期市场(203万元)的320%。
带动文艺院团良性循环
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本地文艺院团生产好的剧目。文惠卡的出现,让观众、文艺单位、演出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文惠卡发行以来,积极推行惠民举措、增强互动,让艺术、舞台、演员、观众的距离更紧密。
由文惠卡推出的“我为天津文惠卡青年代言”活动,邀请有志青年作为文惠卡的代言人,引领广大市民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线下活动“方寸·艺享会”,发挥导览作用,让舞台上的名家新秀与观众近距离沟通。“方寸·直播”开通线上观剧渠道,让观众足不出户看好戏。
线下线上实现能量传导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的文艺活动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将文惠卡的能量转至线上,陆续打造“名家新秀艺术云课堂”“戏曲进校园电视赏析”“北方演艺点播平台”以及“北方演艺直播剧场”等多个云端项目,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其中,“北方演艺直播剧场”首场演出就吸引了全国超过2万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间互动留言超过2000条。“北方演艺直播剧场”还相继为戏迷观众带来全国的云上演出。让观众实现足不出户即可饱览各地文艺精品的愿望。
随着防疫工作进入常态化,线上项目所呈现的规模效应已开始反哺线下。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承办的2020年全国喜剧精品云上演出季暨首届“蹦豆儿喜剧节”,正通过文惠卡的直播平台持续推送全国好戏;而作为其线下活动的“戏太多了”全民脱口秀竞演,也在本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不断进化与院团深度合作
记者了解到,文惠卡通过与文艺团体的深度合作,已征集了包括话剧、儿童剧、戏曲、音乐歌舞和曲艺杂技等多个剧种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库剧目达200余部。“方寸·直播”已制作21期,累计观看近3万人。在社区、文创街区、图书馆等自带大屏幕的优质场馆,公众都有机会看到面向市民公益播出的优质演出影像视频。目前流动放映项目已走进民园广场、先农大院、格调社区、梅江会展中心、望海楼社区、河东图书馆等地,把精品艺术带到了百姓身边。而VR全景视频资源、“V观剧场”手机App等新科技加持下的文化项目,也在积极开发和调试之中。
现在,文惠卡还在不断地进化着,小小卡片为满足天津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发挥着自己的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