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上就业,‘职’等你来!看到公众号的推送,填写了个人简历,从应聘到入职,只花了一个星期。”因为扫了一个特别的二维码,今年22岁的小郭刚在天津的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

  这个二维码链接着天津市人社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毕业生扫码进入公众号,填写简历,便可浏览岗位推荐和招聘会信息,并有专人对接服务。

  基层扫码摸排、精准服务的背后是严峻的就业形势。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毕业生市场需求下滑,不少人直呼找工作难。在天津,2020年高校毕业生近17万人,增幅和增量均为近年之最。

  压力之下,天津通过“就业红娘”牵线、见习基地铺路、创业孵化带动等手段,破解就业难题,畅通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

  “就业红娘”忙牵线

  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登记信息、接打电话、接待来访,林广瑞忙得不可开交。今年30岁的林广瑞是个身高一米八多的小伙子,却有个特别的身份——“就业红娘”。“因为叫‘红娘’,经常被人误会成帮忙找对象的。”林广瑞笑道,“我干的确实是‘牵线搭桥’的活,可介绍的是工作。”

  “牵线”的活并不轻松。林广瑞每天都要整理台账,详细记录求职者的技能特长、求职需求,搜集招聘信息。即使下班了,只要求职者有需求,他也及时回复微信,推送适合的岗位信息。

  西青区去年6月专职组建“就业红娘”队伍。作为首批上岗的“就业红娘”,林广瑞已帮助几十人成功入职,其中不乏2020届高校毕业生,小郭便是其中的一位。

  数据分析、技术纠错、解决客户难题……如今,小郭已熟练掌握公司的业务内容。而在两个多月前,专科毕业的小郭还因工作没着落而茫然。

  “说来惭愧!”小郭感叹道,“一开始因疫情耽误了找工作,后来发现合适的岗位越来越少,成了‘离校未就业’人员,那段时间很焦虑。”

  在天津市人社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扫码注册后,林广瑞的出现让小郭的求职之路出现了转机。

  “看到小郭的登记信息后,我第一时间跟他取得联系,了解他的需求后,一直跟有用人需求的企业联系,希望能帮到他。”梳理职业规划、寻找合适岗位、讲解应聘技巧……在林广瑞的帮助下,小郭终于圆了就业梦。

  林广瑞展示了一份“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名单,“我每天都要对照名单跟踪服务,无论能否促成,我都不能偷懒,这是个良心活”。这份名单只涉及西青区大寺镇的百余名学生,而在天津市人力社保系统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库”里,学生数量可远不止这些。

  “目前,天津通过教育部门移交、扫码登记、社区摸排等方式收集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3.1万人,都纳入了实名制管理,为了避免遗漏,我们还在街道社区张贴了二维码,确保服务到每一名学生。”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王怀永说,一方面指导基层和高校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另一方面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实名制帮扶,争取不落一人。“‘就业红娘’是落实精准帮扶的有益探索,现在我们已经有190多名‘就业红娘’,大都是来自区镇村三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新招聘的专职人员。”西青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秀芸说,“有用人需求的企业求贤若渴,有就业愿望的大学生求职遇阻,‘就业红娘’一头联系毕业生,一头对接企业,帮助解决两方难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纳入天津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学生,我们的就业服务率达到100%,已帮扶1.5万余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惠廷说。

  见习基地“见新机”

  人岗匹配难、洽谈签约难,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就业见习制度让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的同时,也为解决就业难题拓展了空间。

  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发放招聘、创业补贴,增加见习基地。今年7月,天津市人社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就业见习工作,各类产业园、科技园等符合条件都可申办见习基地。

  王怀永和同事隔三岔五就往基层跑,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鼓励企业用人留人,“根据天津的相关政策,见习期三个月到一年,补贴标准可以达到每人每月1850元,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每留用一位大学生另有一次性补贴3000元”。

  秋日的津城,天气渐凉,可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大型机器设备正热火朝天地运转着。操作台上,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拿着测距仪在场地上熟练地测量、放线。他是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于文彬,也是今年刚刚进入该企业见习的大学生。

  “听说一些受影响较大的行业缩减了招聘计划,甚至取消了实习机会,我一开始很担心。”因为疫情,于文彬一度以为自己的见习机会也将化为泡影。

  作为一家有37年历史的民营企业,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天津市就业见习基地后,不仅可以享受到各种补贴政策,这样的见习模式也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去年,我们招聘了16名见习毕业生,7名毕业生转正入职,政府补贴20多万元,包括保险费、带教费、生活费等,不仅招到了人才,也节省了成本。今年,我们并没有被疫情影响,通过网络直播、校企对接等形式,新招的大学毕业生和见习学生达48人,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王立伟说。

  “我们企业的用工需求很大,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通过见习转正入职,这也成为我们招纳人才的稳定渠道。”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凤祥对就业见习基地的模式很认可。

  提供住宿,见习期也有收入,于文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只要足够努力,就意味着一年的见习期后,他的工作也有了着落。“专业对口,工作氛围好,争取明年毕业后留下来。”于文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王艺新是天津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班学生,今年7月初来到天津的另一家民营企业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的计划采购部见习,“我们部门是公司的‘生产大脑’,带教老师耐心教,同事相互帮忙,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政府补贴加企业工资,每月约5000元的见习收入,21岁的王艺新很知足。

  “企业每年接收见习的高校学生约100人,留用率在70%以上,占每年新招用工的30%。”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靳龙雪说,“政府支持,学生踊跃,企业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未毕业已就业”,见习基地的模式让天津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不再坎坷。2020年,天津新认定就业见习基地397家,累计达到1320家,涵盖生产制造、商品零售、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多个行业。

  “今年,天津新增就业见习人员8600多人,我们计划再征集2万个优质见习岗位,继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和补贴力度,助力更多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顺利就业。”李惠廷说。

  创业路上“扶一把”

  在天津市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创业社区内,紫色的灯光投向桌上的工艺品,旁边电脑屏幕上便呈现出它的立体模型。“通过3D建模连接打印机,这个工艺品便能被复制出来。”天津壹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赛侃侃而谈,在他身后的架子上,各式各样的3D打印模型整齐排列。

  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如今年收入已过千万元。“创业的路不好走,现在终于看到一点成果,其中,政府的帮扶不可或缺。”吴赛很感慨。

  首次创业补贴、创业贷款贴息、创业房租补贴……为了激发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动能,天津的创业政策不断升级加码。

  吴赛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每月最高2500元的房租补贴、每人每月近千元的社保补贴和近千元的岗位补贴,各项优惠政策加起来,2年多共为企业节省成本30多万元,直接带动利润上浮20%。

  疫情下,自主创业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选择,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天津还加大对创业孵化基地的补贴力度,通过孵化器的政策效应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并带动就业,今年的政策力度更大、条件更宽、范围更广。”王怀永说。

  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张鸿烨,是位“创业孵化达人”,管理着13个创业园区,园区里有大大小小的创业主体3000多家。

  因为疫情,园区长时间无法正常办公,租金收不上来,部分市场主体倒闭注销……张鸿烨一度苦不堪言。

  “我管理的创业园区里有2家国家级孵化器,今年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冲击,初创企业很脆弱。今年天津市各个部门给我们的补贴达145万元,确实是‘雪中送炭’。”张鸿烨感慨地说。

  在天津市河西区张鸿烨的一个创业园区里,培训教室里的学生仍在盯着讲师的演示文案不时记着笔记,设计区里的一排新入职的年轻人也正忙碌着……“我发现原来公司的路子有点窄,就主动与另一家视频创意公司合并,成立了文化设计公司,现在从品牌设计、视频制作到直播带货,我们的客户数量直线上涨。”今年33岁的公司负责人王俊浩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热情。

  王俊浩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仅在今年,他就新招了十多名高校毕业生。

  像王俊浩这样的公司,在张鸿烨管理的创业园区里还有很多,“现在形势在变好,加上政府的扶持, 过去一个月,我所管理的创业园区共新增市场主体100多家,不少企业都在招聘高校大学生,今年估计能带动五六百名大学生就业。”张鸿烨肯定地说。

  天津市人社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天津市新增就业超过37万,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就业任务艰巨,我们将继续帮助高校毕业生拓宽渠道,做好政策的‘加法’,稳住就业‘定盘星’。”李惠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