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颜色叫“火焰蓝”,始终守护着百姓平安,它的名字叫“消防”。危险逆行,于他们是不变的使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天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天津消防员奋战在防疫情、护安全的第一线。

  逆行!这一战,武汉

  如果说,一次灭火救援就是一次“逆行”。滨海支队海洋高新区消防救援站的梅启亮,5年消防生涯中已完成2000余次“逆行”。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不是灭火,而是战“疫”,战场在距离天津1000公里以外的武汉。

  梅启亮的老家在湖北随州,庚子新春,是他5年里第一次休假陪父母过年。团聚的美好被来势汹汹的疫情打乱了节奏。无法返津归队的他,盘算着要为抗疫出点力。机会来了!“因疫情滞留湖北的消防员迅速集结支援武汉……”3月3日,天津消防救援总队下达集结指令,包括梅启亮在内的19名天津消防员主动请缨,参战“援汉突击队”。

  武汉船舶学院康复人员隔离点是梅启亮至今还在奋战的地方,一栋没电梯的7层宿舍楼内,200余名康复隔离人员的生活保障,由梅启亮所在的一分队三班负责。黑白两班倒,一班6人,除了隔离人员的基本生活,还要负责整栋楼的消杀。417的大爷要送药,705的小伙子要加餐,219的姐姐感冒需加送水果,117的奶奶拉肚子得多喝热水……事无巨细,随叫随到。每天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在楼里上上下下跑个几十趟,成了梅启亮的工作常态。

  汗水浸透了衣服,体力透支时,憋闷得有些喘不过气……疲惫至极时,梅启亮说,让自己撑着的是职业荣誉。“你们都是我的伢儿(武汉话:孩子)!”这是74岁的陈静芳奶奶解除隔离时说的话,梅启亮觉得暖暖的,再累也值得。

  当梅启亮在7层楼里上上下下时,静海支队北华路消防救援站的陈恒正驾车跑在武汉硚口区的马路上。他的任务是接送华夏理工学院康复驿站的医护人员,为他们送餐。“随叫随到,安全出行”是陈恒的工作准则。为此,他习惯了错后吃饭,不脱衣服睡觉……任务电话随时可能响起,即便是凌晨两三点钟,陈恒保准第一时间到场。“医护人员为武汉豁出了命,我必须为他们出份力!”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就得冲上去!”22岁的南开支队延安路消防救援站的曾少文说这话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他是在武汉硚口区执行社区巡逻任务时,递交的入党申请书。武汉封城后,各种生活保障物资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除了巡逻,曾少文还要协助社区为居民搬运、发放生活物资。动辄好几万斤的物资,要在最短时间内卸车,发放到居民手中,10来个年轻小伙儿忙活完已是大半天,都累得直不起腰来。赶上发放活鱼等“鲜物”,还要小跑着挨家去送。一次,曾少文自己就跑了一百多户。“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曾少文语气坚定。

  坚守!他们一直都在

  1月24日,天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市消防救援总队迅速组织了一支220人的应急处置队,作为津南区消防救援支队警训科科长的郝斌主动请缨。4部车,20人,4个喷雾器,30套简易防化服……接到命令,郝斌就紧锣密鼓筹备起津南区消防救援支队洗消分队的各项工作。此时,郝斌的爱人、市第三中心医院护士杨小明值守在医院一线。大年夜,他们3岁的儿子和奶奶两人过了年。

  北辰支队西堤头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侯森也“丢”下了年仅2岁的儿子,一直坚守在消防抗疫一线,而侯森的妻子乔雅楠,作为海河医院呼吸科的医生更是冲在了战“疫”最前沿。

  消防员和医生,是为生命担当的两种力量,职业不同却又相通,每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他们的选择都是“冲锋”。

  戒指卡手,对于有着8年救援经验的“老消防”曾国良来说,处置起来早已“轻车熟路”,但2月6日那次特别救援至今令他难忘。“求助者是一名发热人员!”疫情之下,救援不能中断。防护、救援、洗消……静海支队东方红路消防救援站做足了充分准备。最终,这起原本只需10来分钟的“小救援”足足花了35分钟。

  逆风而行,忠诚坚守。战“疫”期间,“火焰蓝”筑起的这道安全防线,同样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