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518所,一块0.3平方米的平板天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518所特级技师李晓宝告诉记者:“这个将搭载到卫星上的平板天线,上面均匀分布了上千个长条的小孔,每一个小孔的精度要求在0.01毫米以内。不同的精度会产生不同的波段,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工作27年来,李晓宝以其高超的“精准”技艺,在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工程等航天工程中,完成了上万件星上机构关键件的加工任务,实现了产品加工的“零缺陷”。

  卫星在太空遨游时两侧像翅膀一样的设备是太阳翼电池板,电池板在卫星上天后展开,为其提供电能。李晓宝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卫星在上天后顺利地打开“翅膀”。他指着两块电池板连接部位的一个小零件告诉记者:“太阳翼机构关键件就像家具上的合页一样,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卫星在轨运行的成败。如果这个关键件在太空中坏了是没有办法返修的,要求我们必须一次成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受设备条件所限,航天产品零部件加工全需要手动完成,这对于加工生产精度要求在0.01毫米以内的星上机构件来讲,就好比是在钢丝上舞蹈,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当年李晓宝就开始琢磨,想研究加工工具工装,解决手动加工成功率不高的问题。最终,他设计制作出的工具,不仅使自己加工的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加工效率也提高了五倍以上,也让所有的同事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零件的加工任务。

  研究所一有难活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李晓宝。长年奋斗在航天型号任务的生产制造一线,他编订了1万余字的作业规范,获得3项国家专利,成长为掌握多项卫星精密机构件加工技术的航天技能专家。李晓宝说:“看着自己加工的零件在太空遨游,我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

  多年来,李晓宝参与完成了神舟、嫦娥、空间站等重点型号关键产品的精密加工任务,为我国小卫星铰链实现批量生产、系列星上天线关键件的加工制造和多型号卫星机构件的攻关制造作出突出贡献。为了将李晓宝的精神发扬光大,518所成立了“李晓宝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一线操作人员打造创新平台。

  李晓宝坚定地说:“我们要把工作室建立成天津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提高年轻人的技能水平,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将我们的技能传承下去,将我们的航天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