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的疫情阻击战中,海河医院多位博士、博士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特长,全力救治患者。“我们多年苦读,就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挽救患者的生命,就是为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学霸”们还在奋勇拼搏着……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天津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

  武俊平:战“疫”王牌

  

  1996年,武俊平这位山西女孩带着对医学的热爱,考上了当时的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对医生神圣职责的认识,实践中的经验远比从书本上读到的深刻。

  一次,她奋力抢救患者72小时。这位患者在弥留之际,用很微弱的声音对她说了一声“谢谢”。“我真的是泪目了,虽然患者因为病重而去,但我还是突然感到自己的无力,并认识到,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在以后的日子里,武俊平发奋苦读,不断提高自己。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访学学者;先后师从吴琦、姜安波两位导师,不仅跟他们学习了精湛的医术,更跟他们学习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海河医院是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而作为海河医院结核科主任、病区主任,武俊平又是这支战队中的领军者和王牌之一。

  每次专家查房,武俊平总是非常认真严谨,细心把握患者病情,制定最佳救治方案。作为呼吸专家的她,还要和市专家组讨论交流病情,查阅资料,寻找诊治的最好方法。她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

  一次,她连续紧张工作了近24个小时,但得知一位重症患者随时需要插管上呼吸机后,她立即进入病房,以专家的身份安慰、陪伴患者,平复其不安情绪。她在患者身旁忙碌、守护了两个多小时,极大鼓舞了这位患者,使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救治患者急需使用一项理论上可能有效的治疗技术,瘦弱的武俊平坚决要求先自己尝试。在她身上试验安全后,才把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

  我市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后,武俊平又负责起对这些病例的治疗工作。这些患者多为留学生,学生的恐慌、担忧,一系列心理问题,成为治疗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武俊平采取了个性化、针对性的方案进行诊治,她的角色由医生变成了知心姐姐,让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

  邵红霞:救死扶伤是我儿时梦想

  

  “记得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尤其是冬天,有半数时间都在打针吃药中度过,所以我从小对医生这个职业是又恐惧又仰慕。”恐惧因为自身所受的痛苦,仰慕是因为在孩子看来医生很神奇。一根针、一片药,在医生手中竟有如此的力量。邵红霞说:“随着年龄增长,接触了更多的生老病死,医者在我心中更加神圣,我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以高考时填的第一志愿就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定专业方向的时候,我选择了呼吸专业。”

  本硕连读七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深深刻在邵红霞的心里。进入海河医院工作后,她经历了H1N1、H7N9、MERS等多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这让她越来越觉得医学是个博大精深的学科,所以她又攻读了天津医科大学呼吸专业的博士,并于2016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对急性肺损伤、流感病毒肺损伤进行了深入研究。回国不到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邵红霞作为一名呼吸科兼感染科的医生,义不容辞地冲到了抗疫最前线。

  她在红区主要负责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有一次,病区新来的一位患者出现了胸闷、憋气等症状,普通的吸氧已经不能维持他正常的血氧饱和度。邵红霞立即安排她做了CT检查,全面了解了他的病情进展。“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这位患者就要做气管插管和上呼吸机。”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邵红霞当机立断,给这位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在邵红霞的努力下,这位患者未做有创操作就实现了平稳过渡,病情逐渐好转,最终治愈出院。

  至今,邵红霞已在红区工作了三轮,参与救治80余名患者。

  “看到患者出院时的喜悦神情,我们也发自内心的高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医生,邵红霞和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战“疫”之中,他们的付出很多人看得到,能懂得。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

  李红蔚:既然选择 必须坚守

  

  今年32岁的李红蔚是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2015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整整学习了8年的她,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完成了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还记得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正是受到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华益慰先生事迹的影响,带着‘大医有魂,医乃仁术’的理想填报了医学专业,从此开始漫漫学医路”。

  李红蔚对于医学最早的接触,始于进入医大校园时那次“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的庄严宣誓。她知道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所要肩负的是生命的重量。后来她师从吴琦教授,恩师更是时刻以身作则,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她树立了榜样。

  2月9日,李红蔚所在的第七医疗队接管感染一科二病区,正式进入红区作战,她与队友一起负责病历书写、新患者收治、鼻咽拭子采集、心电图采集、多导心电图佩戴和查房等工作。作为一名呼吸专业的医师,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交接班记录书写任务,为此每天认真熟悉患者情况,及时做好工作交接。

  4月9日,李红蔚被编入重症二队,再次进入红区工作。此轮工作的重点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这既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操作风险更高。一名危重症患者因病情危重采用了机械通气治疗。因为该患者处于麻醉镇静状态,只能通过医护人员观察生命体征及指标变化,来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李红蔚在患者床旁耐心细致的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一日,患者呼吸机参数出现异常,她和同事们迅速复查血气分析,排查呼吸机管路,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机械通气设置,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白衣执甲,慷慨逆行,这次疫情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信念。我也坚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李红蔚说。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

  焦占全:救治患者最值得自豪

  

  焦占全(右一)

  焦占全是从河北省万全县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喜欢书的香味,羡慕背着书包上学的表姐。“记得入学前,我还经常赖在教室门口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一次自己看书太入迷,家里的小羊都跑光了。”如痴如醉,上学似乎就是这位少年无穷的乐趣。老师患癌症去世让这个孩子萌发了从医的想法,从小学到获得天津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一共上了23年学。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我是一名即将本科毕业的学生,也是在那一年,我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的心血管专业研究生”。

  现在的焦占全是海河医院心脏内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焦占全所在的医疗队于2月9日进入红区,接管红区二病区。该病区是红区患者最多的病区,最多时有28个病人,年龄最大的91岁。病人多合并各种内科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视觉听觉疾病、精神障碍等。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焦占全和队友们认真有序地开展治疗,共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44例。在红区工作期间,他积极发挥心脏专业的特长,为患者治疗出谋划策。对一位老年新冠肺炎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他查阅文献,及时加用心肌能量辅助药物,稳定了患者的心脏状况。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突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慌伴血压下降,他迅速安抚患者躁动的情绪,对患者在实时心电监护下进行静脉推注普罗帕酮,成功实现心律转复,使患者转危为安。

  最让焦占全自豪的是91岁患者的治愈出院。“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穿上厚厚的防护衣进入红区,给大爷取咽拭子的情形。他眼神里的依赖、尊重、感激,让我抛下了所有顾虑。”护目镜和面屏的遮挡,加上几乎不透气的防护衣,他很快就全身湿透。眼镜和护目镜虽然经过处理,但还是很快就模糊了。他在闷热中喘息着,喉咙干得像着了火。头发里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咸咸地冲刷着嘴角。老大爷一动不动配合着他的操作,让他很是感动。经过几番起落的治疗调整和悉心照料,这位天津年龄最大的新冠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面对近来的境外输入性病例,焦占全再次主动请战。他说:“作为医生,我要坚守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作为党员,我更应该冲在前面,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由海河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