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小区或是你家窗外,时而就出现流浪动物的身影。对于它们的存在,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关爱,定时投喂;大多数人与它们互不“往来”,各过各的日子;当然也有人会抱怨,有人不喜欢。但是,不喜欢也不伤害,这成了人们认可的一种态度。要是恶意伤害,甚至用很残忍的手段去虐杀,之后还要公之于众,那就太招恨了。对虐杀动物的行为,人们很气愤,但放狠话和指责,只能宣泄情绪,还是应该有专业人士更深入地分析施虐者的心理状态,他们是需要行为和心理救助的群体,这一点不应该被忽略。
虐待流浪动物的事,这些年,伴随着信息传播途径和速度提升,引起的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对施虐者的指责、追踪也更加声势浩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论自己是不是喜欢动物,都不愿意看到残忍虐待甚至是血腥伤害的画面,因为那确实会引起人们心理上极大的不舒适。就在这几天,又有一个虐杀流浪猫的事件,惹怒了大家——一个年轻人,在猫还存活的情况下,用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残忍的方式将其虐待,并拍摄视频通过网络宣传贩卖。看到视频的人视觉和心理都受到巨大的刺激,谴责声遍布网络。在人们的声讨中,当事人已将视频全部删除并通过微博致歉。目前当地公安部门也已经接到报案并介入调查。
这件事之所以关注度极高,一方面是其手段过于残忍。另一方面,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大学生群体,虐猫者是大学生,影响了大学生在人们心中高素质的形象。也有人借着这件事,把指责的范围扩大,谴责大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心态不健康等。这就让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这个群体又“躺枪”了。棒扫一大片的指责确实有失公允,其实,在校园里,流浪的小动物都是学生们的宠儿,很多流浪小动物还成了一些高校的“吉祥物”或是“代言人”。也有很多年轻人很用心地照顾小动物,让它们过着比自己还“奢侈”的生活。所以,不能说这次惹事的是大学生,就质疑大学生的素质和爱心。能做出虐杀动物这种事的人,并不分层次和群体。
人们表达愤怒的时候就说:“你欺负一个哑巴动物干嘛。”是啊,动物不能开口说话,如果能,它们会喊疼,会喊救命,会质问施虐者:“为什么这么对我。”也可能会说:“你是不心理有病?有谁来救救你就好了。”用残忍的手段虐待动物,这样的人心理上肯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追究责任和怒骂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干预和矫正。年轻人已经道歉,应该接受的处罚当然应该认真执行,此外,是否也可以用参与保护动物志愿服务等方式来辅助他调整行为模式?从根本上调整心态,治疗心理问题,比单纯的指责和处罚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