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去过百货大楼,我总怀疑我得了新冠肺炎……”
“我好累,什么时候才能出门,扛不住了……”
“听到你说的,我就放心了……”
刘俊荣是宝坻一中的心理辅导教师,从宝坻防疫指挥部成立心理咨询团队后,她就超负荷运转着。每天聆听来电群众的叙述,有针对性地疏导,帮助群众舒缓不良情绪、调试心理状态,增强群众抗疫信心和勇气。
心理咨询为群众“减压”
2月18日一大早,刘俊荣刚刚打开手机,就接到一位焦虑母亲的求助,反映因为害怕孩子被感染,每天晚上失眠睡不着。刘俊荣仔细聆听她的叙述,并记录下她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疏导情绪,用了大概半个多小时,这位母亲高高兴兴的挂了电话。
“我睡不着觉,之前我去过宝坻百货大楼购物,现在家里孩子只要一咳嗽我就会心跳加速,担心他是不是生病了?”那一边紧张地、反反复复地述说,刘俊荣在档案本上迅速做着记录。“ 好的,我能理解您此刻的心情,您是否愿意配合回答我几个问题 ……”
几天前,刘俊荣接到宝坻区防疫指挥部的电话,希望她帮助居民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治愈病人需要医疗手段,但打赢一场疫情的人民战争,需要筑牢强大的心理防线,心理咨询就是要在‘后方’为群众排解担忧,让他们思想上‘轻装上阵’。”刘俊荣是这么想的,她也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份工作。
自心理热线开通起,刘俊荣和2名团队成员就把家里当成了办公场所,开始了疫情期间心理热线援助工作。人们向她诉说着自己的恐慌、无助、绝望、愤怒等情绪。刘俊荣说,与平日普通的心理咨询不同,疫情属于突发事件,当事人处在紧急状态时原有的心理状态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共情
医生面对病人,全力击溃病毒;心理咨询志愿者面对陌生人,对手是情绪。
“居家隔离久了,群众难免产生焦虑和烦躁,还有一些人消极地将基本病症和感染新冠肺炎联系到一起,就会伴随恐慌情绪。这样的情况我们主要以倾听为主,让群众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援助。”刘俊荣告诉记者,这两天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接80多个电话,涵盖了社区工作者、个体经营户、普通群众等。
“这样的情形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遇上,但放下电话之后真的不太想说话。”在接电话的间歇期间,她都会闭上眼睛,静静的靠在沙发上。
“有个别的电话,接通后对方就在咆哮,因为出不去小区或者门店一直关闭无法正常营业,对方会一直不停地说,情绪也很激动,甚至责骂我们。”刘俊荣说,像这种情况,就是情绪博弈的过程,硬碰硬肯定不行。这时刘俊荣做的就是接纳与理解,充当好“树洞”角色来吸纳这些抱怨。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帮助,刘俊荣把每一个来电通话时间控制在15分钟至25分钟左右。虽然时间有控制,但有些案例刘俊荣要用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去消化它。在家里的餐桌上,摆着一个蓝色文件夹和笔记本,她选择用手写的方式对咨询的问题进行案例化。“我会把一些相同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方便今后在工作中,能更好的服务。”刘俊荣说,疫情之下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大部分来电者在咨询初期表现出的恐慌和绝望甚至愤怒,挂电话前会逐渐呈现好转。
齐心协力打赢“心理战”
再平静的水面,底下也可能藏有汹涌波涛,任何人都不能忽视情绪管理,你看到的坚强,大多是柔软生出来的茧。
咨询方式从最优往下分别是“面谈-视频语音-电话/语音-文字”,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刘俊荣只能采取电话的方式,这也让她在咨询过程中觉得略微遗憾。“有些人内心比较脆弱,这些群体不是一两次疏导就能解决问题,需要连续跟踪回访,层层递进才能渐进安抚情绪,恢复健康心态。”刘俊荣说。
心理咨询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不仅要倾听,更要理解和迅速记录,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迅速找到症结,并采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对方。虽然刘俊荣和另外两名心理咨询师实行三班倒休,但她也常常提前上线,对来访的群众进行疏导。
这段时间,刘俊荣一天最多接了80多个电话,因为一直都在说话,她的声音变得沙哑干涩,但只要有人来电话,她就能立刻打起精神,用很暖的态度耐心倾听和开导。
放下心理咨询师这个头衔,刘俊荣也是城市战 “疫”中的普通人——出门会戴口罩、回家会消毒洗手,在家也选择和亲朋好友视频。
刘俊荣的微信头像很温暖,一幅清晨的阳光照进树林。从业多年,她从容冷静,被大家称作“心理卫士”。“在众志成城防控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大家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也很高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群众消除焦虑、增强信心。”刘俊荣说,战“疫”到最后拼得就是心理,给群众在心理戴上安全“口罩”、在一线驻扎起心理堡垒,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接下来她还将与其他队员一起,面向一线防疫人员开展专项心理疏导,协力打赢防疫“心理战”。
采访最后,刘俊荣提醒广大“宅”在家的市民,既需要重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性,在行为上严肃对待,做好自我防护,同时也要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阳光心态来为自己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