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暴涨4倍”“炒币已经是老年人,未来是属于炒鞋和炒裙子的”……在财富神话的刺激下,炒鞋成为一场近乎疯狂的年轻人逐利热潮。近期,上海、深圳等多地监管部门相继提示要防范炒鞋热潮背后的金融风险。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多个App平台存在炒鞋现象。

  多位金融专家认为,球鞋稀缺性没有保证,消费者的喜好随时可能变化,还有很多假货充斥市场,并不适合投资。商业推手采用金融杠杆炒鞋,属于典型的“泡沫”,有的甚至是骗局。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10月中旬发布的金融简报指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记者调查发现,“炒鞋圈”的分期付款等金融加杠杆服务仍然存在。

  记者浏览一些论坛看到,选择分期方式炒鞋的主要是一些手头资金不多的大学生。

  记者加入“冲冲群”“一起扫货”等炒鞋群发现,“中签”“破发”“高开低走”等炒股、炒期货词汇,已经成了炒鞋客们交流鞋价行情的用语。

  为了刺激交易,有的平台搞起了寄存模式。“nice”等平台还推出预售模式,预售是35天内发货,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买方或卖方取消订单则要交违约金,这就相当于购买“鞋期货”。

  上海一位炒鞋客告诉记者:“预售就是赌未来的价格走势。我前几天用1万多元的预售价格抢了10双鞋,到正式发售的时候市场价跌到了4000多元,亏惨了。”

  “杠杆、期货、证券化,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也放大了参与者的风险。”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说。

  记者调查发现,炒鞋过程中还有不少“操盘手”。一些有资金优势的庄家会伪装成专家来带节奏。“庄家频繁买进卖出,拉升价格,诱导散户入场,从而将囤货在高价时卖出。”一位收藏篮球鞋的“资深玩家”告诉记者。

  实际上,击鼓传花的金融风险已经开始暴露。近期,几款热门球鞋的价格都出现明显回落。例如,10月中旬最新发售的一款耐克蓝丝绸球鞋,发售初期被炒作到1万多元,但目前已经跌到3000多元。11月以来,价格下跌的球鞋占比开始增多,价格较高点跳水20%、30%已是常态。据相关统计,跌幅最大的一款球鞋价格已经跌去将近90%。

  专家提醒,年轻人指望炒鞋、炒裙子等牟利的投机心理不切实际,容易落入陷阱,成为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