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菲姐 52岁 职员

  昨天我又跟女儿吵了一架——她接近凌晨才回来。我给她打了一晚上手机,这孩子一个也不接,给我的理由是信号不好。我很纳闷,父母担惊受怕一晚上,作为孩子怎么就不懂得换位思考?读完本科,她跟我们说想接着读书,两年前研究生也毕业了,这么高的学历怎么越来越不懂事?

  阿德:别着急,慢慢说,女儿跟你们说她干什么去了?

  还能做什么,搞对象呗。别人家的姑娘文文静静的,她倒好,简直一个痴情种。我都不好意思说她。从青春期开始,她就开始暗恋班上男孩,后来直接给人家写信,还被老师逮个正着。进了大学简直得了逞,平均一年换一个对象,就跟走马灯似的。而且她还每次都往家里领,开始我和她爸爸还好饭好菜招待着,后来就想开了——都说渣男大有人在,不负责这种事放在了女孩身上,也许更甚。

  阿德:听起来,你家姑娘还挺做自己的。

  她总是一脸的不在乎。高中老师把我们俩都请到了学校,说我们家姑娘影响了班上课堂秩序,而且早恋这种事只要开了头,就会在班上呈燎原之势。看着老师凶神恶煞的样子,真是没有脸做人了,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她爸爸更是火冒三丈,恨不得掏出擀面杖追着孩子打,我赶忙拦住了。看着我们俩气成这样,她依然振振有词,说什么恋爱自由,有心仪目标就要大胆说出来,即便被拒绝也无所谓。

  我当时就很诧异,她的这种想法从哪来的?我和她爸爸是自由恋爱,一辈子都老老实实的,从来没有过花花肠子。而且我们家里的亲戚,也没有离婚的。如果说这是传统,那么我们家就是最传统的中国家庭,怎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个奇葩?

  阿德:你们和孩子彼此不接受,也难免她在大学里放飞自我了。

  大一寒假就带回来一个。从进门之后,两个人就腻腻歪歪,吃饭都恨不得牵着手。我提醒了好几回没用,她爸爸直接摔了酒杯,这才打住。我后来问她,明知我们不开心,干嘛还要带回家来?她还是那么理直气壮——想跟我们分享她的幸福和快乐。

  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不可理喻。我发动了全家人,甚至她的同学劝说她回头是岸。一个姑娘家就要有端庄的样子,如果这么随随便便,到头来哪个男生会稀罕?她不听,还跟说客们辩论,真是一脑子歪理邪说。她同学回话竟然说,阿姨我都被她的话说动了,觉得就要趁年轻勇敢去爱……

  阿德:我特别理解家长的态度,但是孩子的勇敢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什么错。

  如果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我管不着。甚至我还会默默地给女主人公点赞。可想到这是我自己的女儿,内心深处就会觉得,这样下去迟早坏事。经验告诉我,如果一个女生太过开放,真的是跟大多数人在做对抗,先别说以后能不能找到如意郎君,估计还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有作风问题。这四个字,我想想就害怕,本来挺纯净的一姑娘,怎么就有问题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面子也过不去。别人家姑娘要么读书,要么工作,要么稳稳当当处着对象,一段时间后结婚生子。如果把人比作一朵花,那么开花结果就是自然规律。人只有符合了规律,才能够舒服——不仅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这里边就有作为父母的我们。把她培养成人,供她读书,现在工作也不错,按理说我们到了该享受生活的年龄,可她这么不着调,不仅得担心她被剩下,也许还会遭受外界的不良评价——究竟是怎样糟糕的父母,才会养大这么随便的孩子呢?

  阿德:我知道,这句话的杀伤力其实最大。

  谁不想成为好父母?就算我文化程度比不上女儿,但我也想得到同龄人的认同。我记得女儿毕业时,我把她毕业照发在朋友圈,那叫一个脸上有光。底下都是别人的点赞,看得我心花怒放。可是我一看到同事或者同学发孩子结婚照或者孙辈的满月照,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这明明是我该享受的荣耀。

  她爸爸比我还着急。两年前就质问过她,这种游戏人间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不仅如此,还张罗着给女儿物色对象,可是通过我们这关发过去的人选,都被女儿一一拒绝掉了。她说我们这样是做无用功,因为她根本就不会和没有感觉的人在一起。

  我就好奇了,什么是感觉,能当饭吃吗?

  阿德:在我看来,你家姑娘可能是一直在试错,最后找到最适合的那个人。

  她总把什么精神品质挂在嘴边,意思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必须得有火光。我当然明白,女孩在爱情面前几乎都很盲目,可过日子哪有这么多火花?等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了,每天能睡个好觉、吃顿好饭都不容易。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和她爸爸给她的环境太宽松了。别看我们总说她,可是清楚底线在哪,总是由着她性子走。每次带对象来家里玩,我们心里一万个别扭,嘴上却从来不说煞风景的话,每次她阴着脸在家呆上好几天,我就知道又分手了。虽然她能消停几天,我们还挺欣慰的,可依然给她做好吃的,鼓励她走出阴霾。

  就拿这次吵架来说,我几乎一夜没睡,气得我肝儿疼。可早晨一过七点半,依然爬起来给她做早点,就希望她别饿肚子好好工作。现在她都快27岁了,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我当然相信能在有生之年看见她披婚纱,甚至抱上外孙子或者外孙女。只是这一天,快点到来吧!

  [阿德说] 试错与作死

  有人说,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觉得妈妈是温暖包容的港湾,对爸爸更多是崇拜,甚至是竞争、超越。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或者说成为了很多人行为逻辑的模糊指引。

  但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在看到父母或者身边人相处模式之后,进行判断和筛选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一定不好走,甚至布满了路障,而最终完成跨越,也许就在源于试错精神。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孩子太乖。而拥有试错精神的前提,一定要有容错的环境。

  问题是,试错与作死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尝试的行为,只不过试错侧重于尝试的原因和起点,而作死或可以理解为对某些既定结果的尝试的定义。更何况试其错,似乎本身便包含有尝试失败之可能,是否仅因为结果的体现而被舆论施以不同的论断。对于试错与作死的选择便成了一个矛盾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