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哈里 30岁 博士生

  周一的倾诉我看了,还转给了我家里人。我妈微信给我打来一串爱心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博士生往往报喜不报忧。读书到了这个份上,左右都是华山一条路,外界能够理解固然难得,可总有一些人会甩这样的闲话:谁让你不早出来工作的?

  为了那个毕业证,我们头发掉光了也心甘情愿,但现实挺残酷的,即便你做了一些努力,该延期还是延期,该受挫依然受挫。这很难不让人敏感,尤其是看着同一届的同学戴上了博士帽,终于闯关成功,迈向了人生下一个阶段。这种心碎,一般人真的很难体验。所以我从来没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年我是怎么走过来的。

  摄影:孙锦霞

  阿德:但我知道,去年你就毕业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

  我的导师还算重视我,论文也发够了篇数,终于踩过了那根独木桥。我也延期过,心路历程大致相同,但我依然对家里保持缄默。爸妈不可能不担心,他们掐着手指给我算时间,甚至给我介绍对象,都告诉人家我还有半年就拿毕业证了。

  独守象牙塔,外界声音好像是被稀释掉了。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好事:安分守己的做实验、写论文,保持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可问题是,当你手拿毕业证即将走向社会之时,我突然发现我好像跟社会脱了节。

  去年毕业以来,我的工作就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不是说没有机会,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好的工作就放在那,我以为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结果却是杯水车薪。左右摇摆了大半天,最后同期毕业的同学都有了着落,就剩下我自己原地打转。你说,我还有什么心情庆祝?

  阿德:在大家印象里,博士生找工作应该难度不大。你遇到了哪些坎儿?

  很多博士生都面临这个问题——毕业后是去研究院所,还是去企事业单位。我相信对于学术依然抱有热情的人,大多数选择前者,我也不例外。可是对我们而言,研究院所的入职机会非常珍贵。一些地区你不会考虑,想去的地区要么不招人,要么条件水涨船高。特别是我所在的专业,属于理工科里的交叉学科,本来研究人数就有限,所以毕业生也不存在待价而沽的可能。去年毕业我面试了南方两个研究所,负责招聘的老师直言,因为竞争激烈,他们不仅关注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还会调查应聘者的本科教育背景。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凉了半截——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之所以一路读上来,就是为了拼一口气。我的本科院校不算出名,虽然我很爱它,可现实是它给了我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出师不利,我就把希望转投到了企业上。当时校招来得企业一大堆,只是专业对口的没有几个。起初我还抱着挑挑拣拣的心态,拿着简历敝帚自珍,后来我才发现不切实际的代价,就是很有可能要和研究生竞争上岗了。想想看,研究生毕业那年你明明可以去工作,却要花费好几年的时光去继续深造,到头来就业竞争力却欠奉。我当然可以自豪地说,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我拥有了如何如何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获得了多少篇核心论文,但是企业招聘人员可能不会这样看——同样一个岗位,你的薪水为什么就要比研究生高大一截?

  阿德:对博士生而言,读书和找工作都是历练。你当然可以串在一起看,但有时候两者有分明不同。

  一旦开始找工作,我就开始接了地气。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让我明白,原来现在的就业市场是这样的。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我一直有当大学老师的梦想。但去年找工作之初,我就直接把这个美梦戳破了——我所在的大学,已经连续多年不招收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了。放眼望去,我原来寄予希望的高校,也把引进人才的方式,逐渐放在了海归或者带着课题或者项目的业界大牛上。你当然不能说这样做不对,但对我们这些毕业生而言,真的没有什么资本和他们再做竞争。如果你放下身段,也可以去一些小一点的高校教书以及做研究,可是我又不甘心——资源、资金、眼界都不能同日而语,其实大家都清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着什么。

  阿德:或多或少我能理解你说得这一切。我也清楚,你的这些为难在别人眼里可能有点自怨自艾。作学术很难,谁不想找到一个好环境,安心钻研下去呢。

  读博的苦,有时候还在于捉襟见肘。我的导师还算仁义,经常会给我们一定的课题报酬。但即便这样,衣食住行依然需要不少花销。尤其是到了博士生阶段,和你一起长大的同学们,工作的工作,创业的创业,朋友圈里他们的生活都是五光十色。房子越换越大,车子越换越好,更不用说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定期全家旅行的了。大家的起跑线都差不多,他们得到的物质享受,眼前我完全享受不到,你说谁能真正的心理平衡呢?

  寒窗苦读几十载,我逐渐活成了别人眼里的学霸,交口称赞的榜样。聚会时,还有同学带着小孩来见我,说让我给孩子上上思想课。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有点惭愧——我当然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可究竟什么才是好的人生选择?我也说不准。

  阿德:你给自己的压力有点大。其实人生路程,坚持走到底就是某种的正确。关键是你得拥有定力。

  我总跟自己说,要淡定要淡定。今年开春,我一定好好找工作,让自己忙起来。我谈过两个女朋友,因为读书都成了陌路人。我希望下次相亲,我能自豪地对她说,我现在工作稳定了,会好好的存钱,成为了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也希望在很多年之后,那些从小树立读博梦想的孩子,会在走出社会之后深感自豪,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阿德说] 旅程

  连续两期,我写了两位博士生的故事。一位是两次延期打击,一位是去年毕业就业不利,虽然所处阶段不同,但似乎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可以说,博士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很难找到一个美好的词汇去形容。日常繁重的科研任务、堆积无序的英文文献、周六日无双休等等。当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我们会质疑自己的初衷甚至变得抑郁,浮躁的情绪也会从身体里悄无声息地滋长,更不必说过于渴望追求成功,往往容易让我们迷失。

  换个角度讲,读博之旅也许就是一个自我降噪的心灵旅程。我们会在踏实与坚持中,抱有一颗平常心,学会对于实验结果低期望,对于学习效果高标准,并且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我认同。事实上,每一个课题就如同每一段人生,我们大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的小问题,从简单到困难各个击破,在循序渐进的小成就中获得一个自我认同的叠加,最终实现放大效应。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肯定自己:你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