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像一道光,像一簇火,冲破蛮荒,点亮文明,都说近代百年看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哨,天津,曾是汇聚中国最早期科学火种的城市之一,时光匆匆百余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前赴后继,日夜奋战,都发生过哪些动人心魄的故事?又为如今的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侯德榜用英文写成《纯碱制造》一书侯德榜用英文写成《纯碱制造》一书
侯德榜使用过的机械计算机侯德榜使用过的机械计算机

  化学家侯德榜的一生

  徜徉在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在的百年老建筑里,看着阳光透过朱红色的窗棂洒在墙上,抚摸着一张张画像和老照片,从明朝的徐光启,到近代詹天佑、伍连德、侯德榜、茅以升,再到陈省身、于敏等等各个时期在天津工作生活过的科学大家,许多人都不禁被这座城市深厚的科学底蕴所震撼,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弘扬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重要使命。

  人们常说,在我们国家,如果让一个完全不懂化学的人,说出一个化学家的名字,那大概就是侯德榜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制碱技术被西方垄断,中国国内使用的纯碱都是高价进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运受阻,洋碱进口量骤减,价格一度堪比黄金。碱是工业之母,没有碱,我国民族化工产业举步维艰,天津、上海等用纯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老百姓想用个肥皂,买块玻璃,甚至连蒸馒头都成了相当奢侈的事儿,为此,化工实业家范旭东1917年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碱厂,下决心要把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变成现实。

  1922年,留学归来的侯德榜作为技师长,正式到任永利碱厂,仅凭厂里从国外重金购买的一份简略制碱资料,带领工人日夜兼程安装调试设备、摸索钻研工艺,其间状况一个接着一个,不是原料出问题就是设备出问题,历经多年苦苦求索,1926年,他终于彻底破解被西方封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索尔维制碱法,帮助永利碱厂生产出了优质纯碱,命名为红三角牌,从此打破了洋碱的垄断,同时,为了让世界上其他急需纯碱的国家和人们不再受此困扰,侯德榜还用英文写成《纯碱制造》一书,将索尔维制碱工艺无偿公诸于世,1933年一经出版,便轰动了国际化学化工界,被公认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1934年,永利公司着手筹建南京铔厂,生产硝酸、硫酸等化工原料,侯德榜任总工程师,这个厂连同永利碱厂一起,奠定了中国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可就在工厂投产半年后,七七事变爆发,范旭东、侯德榜带领全厂职工积极响应抗战,秘密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1937年8月,天津塘沽沦陷后,永利碱厂被迫迁至四川,由于当地缺少制碱所需的盐,侯德榜他们只好远赴德国,准备购买一种叫做察安法的制碱专利技术,面对德国提出的各种无礼条件,侯德榜愤然回国,带领团队历经两千多次实验,最终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而这项技术同样被他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因此有人说,侯德榜一生中,两次放弃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永利碱厂永利碱厂
侯德榜的工作笔记侯德榜的工作笔记

  侯德榜的孙子侯盛铮,今年七十岁,回顾往昔,爷爷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深沉炽热的爱,以及强烈的民族气节,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他的一生。采访中,侯盛铮建议记者跟他到天津市档案馆去一趟,原来,前些年他们几个孙辈共同把爷爷侯德榜生前使用过的工具、书籍等一批老物件儿,捐赠给了天津市档案馆。

  翻开一本本工作笔记,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化学公式、满满当当的实验记录,一字一句近在咫尺,令人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这位老科学家的身边,并肩而坐,聆听教诲。虽然侯盛铮记事儿的时候,侯德榜已经年近七旬,但在他印象中,爷爷几乎从未停止过工作,“他是一个工作狂人,很少在家里头跟我们谈笑风生,有时候晚上我去给他送点水什么的,他总是趴在一个很大的办公桌上,不是查阅资料,就是绘图纸,到了后半夜,我还能听见他滴滴答答的打字声,过年过节我们想拉着他出去散散心,他总是说,我出钱,你们去买票自己看,不要打扰我。”回忆起跟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侯盛铮感慨万千。

  1970年初中毕业后,侯盛铮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垦农田、守护边陲,得知消息后,八十岁的侯德榜沉思良久,把侯盛铮叫到身边,送给了他一台收音机和一块手表,叮嘱他无论环境多艰苦,都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关心国家大事。  

  身教重于言教,在侯德榜的悉心指引下,家中的晚辈们纷纷成长为勤奋务实、心怀国家的有用之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国家建设,长子侯虞篪更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印度帮助对方建设碱厂,发展制碱工业。1972年以后,侯德榜日渐病重,行动不便不能下厂视察,他就把技术人员叫到家里开会研讨,直至84岁因病去世,他始终牵挂着我国的化工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新时代下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在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今天,天津率先提出“全域科普”,构筑起了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模式,借此机会,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一职责使命也插上翅膀,飞入了众多科普人的心头。

中科蓝海青少年自然科学探索科普基地中科蓝海青少年自然科学探索科普基地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科蓝海青少年自然科学探索科普基地,是一家专门面向青少年的科创平台,平台创办人张守庆,经营着一家公共技术服务公司,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等服务,而这也为他开展科普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张守庆看来,给青少年做科普,最忌讳流于表面的灌输、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科普的最终目的,也从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个多么成功的科学家。相比之下,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深刻领悟一辈辈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那种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读研,所里一批老院士、老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们第一任所长童第周,当年在国内买不到高端显微镜,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旧货市场,甚至是收破烂儿的地方淘各种零件儿回来自己组装显微镜搞科研,最终为我们国家的海洋事业打下了基础!”张守庆说。

  正是因为受到这种熏陶,张守庆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他一边创业一边抓紧时间读书上课,最终考入天津科技大学成为了生物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同时,种在他心里的那颗通过科普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种子,也渐渐发芽成长起来,可是,面对一群几岁大的孩子,谈精神层面的东西确实有点儿难,还是得循序渐进,从兴趣入手。

中科蓝海青少年自然科学探索科普基地创办人张守庆中科蓝海青少年自然科学探索科普基地创办人张守庆
孩子们参与科普活动孩子们参与科普活动

  近两年,随着天津市滨海新区入选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不断有高精尖科技企业加入到全域科普的行列中来,这让张守庆深受启发,让孩子们走进这些企业、工厂和实验室,去全新的环境中零距离接触前沿科技,不正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式吗?这不,前段时间,张守庆就带着他们平台的科普志愿服务队走进了种羊养殖企业,让孩子们抱着小羊羔,感受当今我国畜牧业先进的育种和养殖技术。    

  讲解员一边带着孩子们参观,一边结合相应的场景,穿插讲述我国畜牧业的育种专家们,为了培养出优质种羊,风餐露宿,睡在羊圈里搞科研的事儿,以及天津众多科技工作者奔赴边远山区,挥洒青春汗水,帮助当地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故事,孩子们时而静静倾听,时而叽叽喳喳提问,而这也正是张守庆想要达到的效果。

  历史川流不息,但精神代代相传。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汲取的科学家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相信,在推动全域科普纵深发展的今天,会涌现出更多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