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有这么一群年轻人,甘坐冷板凳,勇闯人工合成淀粉的“死亡之谷”。用了六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他们的跨越还在继续。

  晚上8点,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里灯火通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粮食安全首当其冲。瞄准国家需求,一直在做基础生物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凭借着多年积攒下的合成技术,计划向淀粉人工合成方向发起进攻。二氧化碳是合成淀粉的的重要原料,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想着,能不能找到从二氧化碳到人工合成淀粉的一条技术路线?如果成功,那对于助力粮食安全,有着难以估量的效果。立项后,30出头的蔡韬,成为团队主力。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工业生物所的团队,虽然有一些化合物人工合成技术的基础,但面对人工合成淀粉,也几乎是一张白纸。可以尝试合成的酶就有几百种,它们的组合方式有上万种,组合又会出现上亿次的反应结果。蔡韬他们需要在上亿次的耦合中,找到唯一对的结果。光实验记录,就塞满了几个抽屉。

  为了不断接近最准确的答案,蔡韬他们需要不间断地取液、融合,同一个实验步骤,一天就得做上百次。什么时候能成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功也没有把握,失败了推倒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循环往复。

  每闯对一个岔路口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这六年时间里,蔡韬的同学有的已经成为国外顶尖科研机构里的项目带头人,而蔡韬他们还一直在实验室里默默奋斗。但蔡韬并不孤单,甘坐冷板凳的小伙伴,不断加入,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到现在22个人。大家在不断地寻找那条正确的路径。2018年7月24号,在这一天的第1次反应实验中,大伙突然在试管中见到了耀眼的“淀粉蓝”,虽然颜色微弱,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技术路线走通了!

  心怀“国之大者”,跨越第二个“死亡之谷”,蔡韬他们勇往直前,要把这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投入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蔡韬深知,千行百业,一定有一大批跟他一样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才一起坐热了我们的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