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渤海湾。日前,记者驱车一路走一路看,行驶到中央大道跨永定新河附近,向右远眺,一幅亲海美景展现在眼前──成群结队的红嘴鸥时而展翅翱翔,时而掠过水面;在海边的南堤步道公园里,踏青观海的游人三三两两,一条长长的滨海步道贴着海岸线伸向远方。
距离南堤步道公园4公里外的渤海监测基地码头上,两艘白色的海监船整装待发,随着潮高接近3米,船缓缓驶离码头,开始日常“巡航”。
天津市海监总队承担着我市近海执法巡逻任务,海上环境执法支队队长马艳伟每个月都会轮班跟着海监船出去巡查一两次。自从2013年由部队转业到天津后,他一直工作在海监岗位上,亲眼见证了天津海岸线的变迁。
“天津传统上有153公里海岸线,北起涧河区域,南到北排河区域,由于主要是粉沙淤泥质滩涂,以往市民很难亲近大海。记得当初巡查时,海岸线是土堤坝、老海挡,防潮标准低,走几步就一脚泥,我们的巡查装备也只有照相机、摄像机。如今的海岸线多漂亮,经过保护修复和综合改造提升,生态环境好了,亲海的游人也多了。”马艳伟说。
“海监巡查分为岸上和海上两路,现在岸上驾车巡查当天往返,每半个月完成一轮从南到北海岸线全覆盖;海上巡查以天津港主航道为分界,每周派出海监船分别对南北两侧附近海域进行巡视航行,每次巡查至少在海上停留两三天。”马艳伟介绍,近年来,在加强执法、铁腕治海下,天津用海秩序越来越规范,沿海水清湾美滩净,岸线保护成效十分明显。
天津海岸线的变迁,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广度和力度。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随后,该整治行动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重大海洋工程。近年来,天津大力开展渤海综合治理、海岸线保护修复工作,海岸线自然生态景观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
“2018年至2020年,天津全面开展岸线岸滩综合整治,滨海湿地修复面积达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12条入海河流,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在环渤海三省一市中改善幅度最大。”市规划资源局海域处副处长刘莉表示。如今,沿海湿地内水系丰盈,植被得到恢复,吸引来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以及珍稀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幅度增长。天津的海岸线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成为京津冀游客的亲海生态廊道,既有临海之名,又有亲海之实,实现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采访临别时,马艳伟带记者来到设在海监总队的海漂垃圾预测预报系统监控室,大屏幕上显示着30处沿海重点区域的实时高清监控画面。“这是我们联合多部门建设的海漂垃圾预测预报系统监控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基础点位布设,5月底前将完成预测预报模型设计,未来,不仅要巡查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还可以根据洋流、潮汐变化等,预判可能出现海漂垃圾的点位,为决策治理提供依据。”马艳伟说。(记者 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