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船起航到星火燎原,从雄关漫道到宝塔烽火,从保家卫国的胜利凯歌到戈壁深处的东方巨响。
从赶考路上的探索到敢闯敢试的奋进,从抗击灾难的众志成城到小康路上的使命担当。
《青春正当时》节目追溯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宝贵精神的起源。
节目第一集就将目光锁定在关键词“信仰”上。
吾辈当自强,信仰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意味着什么?
编导手记
七月一日,天安门广场上,“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我振聋发聩。
这不禁让我想到《觉醒年代》中的故事桥段:百余年前,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青年们争相传阅,朗读《新青年》李大钊《青春》一文时,那种力量,那种振奋,如出一辙。
因为这背后的主题百年未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觉醒年代》的续集,是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而续集中的主角,正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年!
——编导邵健雄
《青春正当时》以“青年”为主打,坚持主题年轻化、主角年轻化、主创年轻化。
怎样能让当代青年人感受到当年的那种热血,展现出当年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编导和演员都在挖空心思。
在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有一份“镇馆之宝”,就是这本《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百年来建党精神的思想起点。
就在这本共产党宣言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守护信仰”的故事。这本《共产党宣言》正是秘密地藏于中共早期党员张人亚假造的衣冠冢中,长达20多年,才得以留存至今。
在《青春正当时》的第一集里,我们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展现了当年张人亚同志守护《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再来看看第一集编导邵健雄在拍摄戏剧时的手记→
戏剧拍摄手记
下了飞机,酒店都没找,提着行李我们主创就直接“杀”到学校门口。见到了参加表演的同学们后,我的心才算放下来。
饰演张人亚的陈邱凡同学,见到我的第一面,就对我们的剧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比如,张人亚在银楼做学徒前,到底识不识字?是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还是“大字不识几个”?从上海逃回老家,是西装皮鞋还是一袭长衫?对于这些细节,编导和演员们反复讨论了多次,目的只有一个,让剧本中的每一句台词,都禁得住推敲和考证。
拍摄过程中,为了白天实现夜晚的效果,我们对张人亚故居,这座百年历史的小楼进行了“改造”, 用胶带和棉布,把所有会透光的缝隙统统封死。
虽然场景效果达到了完美,但在闷热的六月宁波,这座密不透风的小楼成了一个大蒸笼,摄影灯一开,温度更是直线上升。但是演员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忍着高温酷热,为我们献上了高超的演技。。。。。。
——编导邵健雄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信仰的选择就是生命的方向。
据统计,仅从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10月1日,就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其中可以查到姓名的烈士仅有370多万,他们大多是年轻人。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在信仰的照耀下,每一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选择。
从山河破碎到全面小康,“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希望我们挖掘的这些鲜为人知的青春故事,能激励年轻演员、观众,包括我们年轻的摄制团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起跑、冲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