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区旅游专项规划及规划导则公示》。其中包含两个文件,分别为《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专项规划(公示稿)》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专项规划导则(公示稿)》。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4日至10日。

  规划要点

  根据规划,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中间地带。北至永定新河,南至独流减河,东至滨海新区西外环高速,西至宁静高速。涉及到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五个行政区的相应区域生态保护与文旅建设工作。总体定位为: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重点,以度假养生为突破,以全域旅游为抓手。

  结合不同片区资源禀赋架构,天津将通过采用“文旅+”生态、农业、工业、商务、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宜居、宜游、宜乐、宜养的天津市双城间生态活力新境地。

  公示的规划中还有哪些干货?

  规划范围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中间地带。北至永定新河,南至独流减河,东至滨海新区西外环高速,西至宁静高速。总面积约736平方千米,区域内常住人口112万。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主要划分为三级管控区,实施分级管理。

  目标定位

  01 经济目标

  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文旅产业将实现如下效应:

  • 直接效应:保守估算视角下将实现直接性收入约70亿元,乐观估算视角下将实现旅游直接收入约98亿元;

  • 间接效应:保守估算视角下将实现直接性收入约280亿元,乐观估算视角下将实现旅游直接收入约391亿元;

  • 乘数效应:旅游行业增加直接就业1人,社会间接就业至少增加5人。基于项目区内各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过程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据统计到2025年项目区内文旅产业的发展将拉动直接就业人员约1万人,间接拉动社会就业人员约5万人。

  02 建设目标

  空间布局

  01 分区建设

  02 功能片区

  基本原则 (部分节选)

  01 坚守生态本底保护

  着重强调针对一级管控区内所有林、田、水、草等生态资源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突出强调在上述资源的文旅发展过程中绝不允许存在建设性项目;针对二、三级管控区应遵循“绿色、友好、创新”等理念进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化产品项目开发,营造“开窗即绿地、开门即公园”的友好人居环境。

  02 完善规划顶层设计

  03 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区域内应配备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休闲驿站、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览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涉旅单位、公共管理部门提供便利和服务支撑。

  04 驱动多元产业融合

  结合不同片区资源禀赋架构,通过采用“文旅+”生态、农业、工业、商务、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复合型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文化研学、康体养生、商务度假及娱乐运动等主题旅游产品,以提升绿色生态屏障文旅产业综合价值。

  05 强化区域品牌营销

  重视宏观治理与微观营销有机结合,加强本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确定、宣传并指导下级区域和重点旅游产品形象的设计推广;打造一批在京津冀区域乃至国内外有知名度、吸引力的节事活动品牌,提升区域内文旅产业国际化水平;涉旅企业负责本企业的产品形象和内容包装,并开展线上与线下整合营销推广。

  06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发展方向

  01 片区发展方向

  • 中游区——海河绿廊,城市客厅。
    充分发挥片区内海河两岸的水域资源,国家会展中心的商务度假资源,军粮城、北洋园、葛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禀赋优势,深度挖掘空间范围内自然、人文等多重资源特色,设计生态保育、观光休闲、商务度假、民俗体验、文化研学等旅游产品体系,力争打造海河-精品游览中心。

  • 北湖区——湿地湖岛,创新聚落。
    连接片区内永定新河两岸水域资源,以及东丽湖、空港、高新产业区等相关旅游资源,以湿地铺底、以产业牵头,打造绿色生态与经济价值同步并进的湿地湖岸创新翼。

  • 南苑区——林田农苑,村镇组团。
    深度整合片区内独流减河两岸水域资源,津南区的重点保留村落资源,王稳庄、小站等板块的稻田资源,注重提取片区内乡村文化、田园特色、历史文化等基础优势,开发彰显片区特色的田园聚落乐活翼。

  02 组团发展方向

  • 海河教育商务组团应挖掘自身教育资源特色,借助国家会展中心优势作用,规划设计现代商贸、高端会议、体育赛事、研学旅游等旅游产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东丽湖组团应延展水域资源开发链条,借助周边水域、农田、街区等资源,丰富生态湿地、农业采摘、休闲度假、高端康养类项目,拓展湿地保育、水上休闲、主题娱乐等文旅功能,力争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军粮城组团、无瑕组团、葛沽组团应借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工业资源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传统古镇、文化场所、工业研学旅游等内容。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旅游项目体系的竞合关系,彰显多元文化的同时兼具自身特色。

  • 空港片区组团、开发区组团、高新区组团、八里台组团应突出自身高端产业发展优势,以产业旅游为主题,设计开发工业旅游项目,适量引入高端商贸品牌打造现代商业综合体。

  • 北闸口组团、小站组团、王稳庄组团应以自身片区乡村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等为基底,设计开发乡村休闲、乐活农耕、科普研学、军事教育等旅游项目及产品,并建设相应文化中心等场所予以支撑。

  重点任务(部分节选)

  01 生态本底保护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遵循上层文件中关于绿色生态屏障内一二三级管控区生态保护要求,落实修复林草,复垦和保护农田,循环、节约、提质水域等多项措施,构建优质的生态环境本底。

  • 适度优化生态景观。利用河道、湖泊、农业、建筑风貌等资源特色打造环境友好型景观。

  • 一是适当利用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官港水库等水域及两岸地形地貌,根据空间实际需求植入水生植物群落,结合水深,将水生植物、挺水植物等错落分布于岸线中,打造良好的线性亲水空间景观;

    ▲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打造示意图▲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打造示意图

     

  • 二是借助津南小站稻田、王稳庄农田水景等打造田园艺术景观;

  • 三是结合区域内古镇古街、历史遗迹等特色建筑及街道风貌,进行两侧道路、建筑界面、公共空间等的整治和设计,构筑融于城市的友好型空间视觉景观。

  02 旅游规划顶层设计

  03 旅游公共服务配套

  • 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绿色生态屏障内须设置适度规模的一级旅游集散中心,便于游客对整体绿色生态屏障旅游景点、线路等的整体掌握;各行政区须在关键客运节点附近设置二级游客服务中心或依托现有行政中心配合发展,满足游客对目的地景点的详细信息咨询;各景区内须设置三级游客咨询点,为游客提供咨询、文化宣传、休息、商品售卖、医疗、投诉等服务,对接二级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级旅游集散中心总规模应不少于5000平方米,应有中心大厅、售票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主要功能区;二级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应包括咨询区、办公区、附属区三部分;三级游客咨询点的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应包括咨询区、办公区、附属区三部分。设置在线信息服务体系。

  • 文化资源保护。丰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对区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文保单位、古树、古建、古村落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梳理工作,完善保护名录,加强重点保护。

  • 优化旅游交通环境。

  • 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生态景观道路由游览路系统、林间路系统和田间路系统共同组成。

  •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内可供休闲、游览、绿马赛事举办的生态绿道。

  • 游览路以步行、自行车通行为主,同时满足游览汽车通行要求,路面宽度约6-8米。

    ▲游览路打造示意图▲游览路打造示意图
  • 林间路应满足步行、骑行的绿色出行需求,限制小汽车进入,路面宽度约4-6米。

▲林间路打造示意图▲林间路打造示意图
  • 田间路应满足步行、骑行的绿色出行需求,兼顾林地养护、农业生产车辆通行需求,路面宽度约3-6米。

▲田间路打造示意图▲田间路打造示意图
  • 完善驿站配套。游览路每隔5~10公里须设置一处旅游驿站,引入设置餐饮、交通集散、休憩等功能。

  • 完善导览标识。与交通部门协调,区域内重要交通干道设置通往各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导览标识。导览标识的设置应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并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兼具特色文化。

    ▲导览标识设置示意图▲导览标识设置示意图
  • 旅游厕所革命。在公共空间须合理设置旅游厕所,游客步行15~20分钟可到达厕所,高峰期设置临时厕所。设置绿色生态屏障内的旅游厕所名单,完善旅游厕所的旅游管理模式。

  04 驱动文旅产业融合

  • 文旅要素产业

  • 深入挖掘、整理和发扬绿色生态屏障内的地方特色菜品、风味小吃,推进特色美食街区建设,加强品质化、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

  • 鼓励开发民居资源,建设精品民宿、农家院等住宿设施,以满足游客对于不同程度居住服务设施的需求。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发展营地、标准酒店等多级住宿体系。

  • 整合片区内妈祖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线路,满足不同游览客群需求。推动发展文化艺术品交易、文创产品设计、旅游纪念品定制与销售等内容。

  • 根据相应的资源特色、文化特征推动辖区内主题街区的建设和管理,构建由商业街、步行街、林荫道等构成的特色街道体系。

  • 丰富绿色生态屏障吸引物,合理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级景区等标志性吸引物。

  • “文旅+农业”。对于乡村、涉农区域,重点通过农业种植与农业景观结合、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乡村农家乐建设及特色种植园旅游化改造等方面入手,提供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创意农业、科普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实现农旅融合,联动发展。

  • “文旅+工业”。积极利用高端制造、智能研发、产业孵化等高新产业集聚功能片区,发展工业研学游。

  • “文旅+会展”。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联动发展天津会展经济,同时打造与会展会议配套的服务要素,提升整体价值。

  • “文旅+体育”。推进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绿马工程、稻田骑行、稻香低空飞行等体育类旅游产品。

  • “文旅+节事”。通过推出国际化品牌节事活动,传播文化同时带动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05 加强区域联合营销

  • 打造品牌IP。设计绿色生态屏障主题IP形象,逐步将IP形象应用于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动漫影视作品、节事活动等方面,形成特色IP产业链条。

  • 强化营销联动。

  06 旅游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