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房小院,错落有致,条条村路平坦敞亮,巷陌间花树掩映,来往村民欢声笑语萦绕耳畔……金秋时节,走进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一幅美丽清新的田园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西官房村地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现有村民631户、1877人。
现如今的图景令人很难相信,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臭”村。
近年来,西官房充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加快建设党群服务阵地,高标准整治人居环境,通过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打造农业特色产业,走上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 密织网格兜住大小村情
2018年西官房村换届选举实现“一肩挑”后,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以“一张网”兜住村内八大类约120项大小事项,实现人、物、事全覆盖,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党建+网格”织密基层“服务网”。全村分成4个片区网格、8个子网格,村党总支书记任总网格长,村“两委”委员带头包片担任片区网格长,其他村干部担任下级网格员。各级网格员不定期对责任片区内的环境卫生、河道清洁、安全隐患进行巡查,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并提供便民服务,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事事入“网格”、人人在“网格”,受到广大党员、群众一致欢迎。
“就像拎起葡萄根形成串一样,村‘两委’按照包片责任制,各负其责。比如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尽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玉铁告诉记者,通过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服务,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广大村民逐渐自发地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破坏环境的陋习逐渐减少,干群关系越来越好,村里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实践阵地+志愿活动”织牢村庄“文明网”。过去,村里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形式比较单一,针对以上问题,西官房村党总支通过党建示范带群团工作,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党群服务阵地,组织党员、青年志愿者团队、巾帼志愿者团队和部分热心村民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进而激发了群团组织的活力,凝聚了民心民力,打牢了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走进西官房村建筑面积69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记者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一应俱全,村民们或看书下棋、或挥毫泼墨,各得其所、兴致盎然。
“党群服务中心真是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正在练习毛笔字的李大爷喜滋滋地说。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西官房村以志愿者“广撒网”式服务、乡贤“主人翁”式引领,让新时代文明思想扎根发芽,实现从村居到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全覆盖。
退休村干部孙国明在自己的小卖部建起了“服务驿站”,提供应急雨衣、志愿者招募等服务;村内“共享书架”定期更新党报党刊和受群众欢迎的书籍,使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代新风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板凳课堂”将专家学者请进村来,村民、少年儿童自带“小板凳”在自家门口学习科普知识、健康讲座……据介绍,一年来,“共享书屋”累计更新报纸120余份,提供各类图书杂志40余册,累计服务村民500余人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1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4次,板凳课堂组织的讲座有百余户村民群众参与其中。
内外兼修 乡村“蝶变”展新颜
“80后”刘金宝是土生土长的西官房人,虽然在市区工作生活,但每周回趟老家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过去,几条臭水沟贯穿全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状况一度让他“反感”,但如今,他却很享受回家的时光,因为水变绿了,空气清新了,环境变美了。
“以前一回到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尤其是到了夏天,最怵头路过臭水沟,苍蝇蚊子满天飞,现在臭水沟没了,路也修好了。村里处处鲜花绿树,不少村民还在自家房前屋后整理出了小花圃,我把村容村貌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还吸引了不少好友来做客呢。”言谈间,刘金宝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不仅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金宝从小住到大的民房也大变样。“24小时有自来水,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屋里也有厕所了,跟楼房没什么区别,越来越愿意回老家了。”刘金宝说。
美丽“蝶变”是如何实现的?还要从2017年说起。
治脏、治乱、治差、治臭,2017年8月西官房村被列入市级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在驻村工作组和双桥河镇党委的帮扶下,西官房村集中力量向“脏乱差臭”宣战。
集中清理48条里巷、150处垃圾点位,每户安置三个垃圾分类小桶;实施全域污水管网改造,累计铺设41310米污水管网,建设3座污水处理站,对原有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提升。同时,全面实施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煤改清洁能源等系列工程,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空气差等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今年,西官房村再次按下加速升级按键。改造完成17个水冲三格式卫生厕所,建设标准化卫生室,不断配齐硬件设施,筑牢民生保障;进行2.3万平方米的“立面改造”,9月份又启动了门楼装饰工程。
砖红色的整齐墙面、统一规划的广告牌匾、朗朗上口的公益标语……漫步村内,一步一景,令人赏心悦目。而随处可见的绿植、鲜花、苗木,既体现出“见缝插绿”的设计,又能让人感受到“处处溢美”的自然。不仅如此,村庄设立的46处分类垃圾亭、每户配备的3个垃圾分类小桶每日定时有人清理,处处细节,彰显着乡村治理的用心和暖心。
村庄变美变靓了,如何维护这份美丽,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更是关键。
走进陈玉东大爷的家门,他和老伴儿一个正在打扫庭院,一个正在给石榴树浇水,偌大的院子被收拾得干净整洁,还因为花草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村里是大花园,我家小院儿是小花园”。陈大爷喜不自禁。
“为了保持治理成果,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实施‘门前三包’,开展‘美丽庭院’大比拼,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党员、村民代表、志愿服务队伍成为践行《村规民约》、垃圾分类等工作的义务宣讲员,鼓励村民自发共建共治共享。”张玉铁介绍说。
绿色产业 铺就致富小康路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西官房村700亩稻田内,一束束金黄的稻穗在暖阳的照射下,映射出耀眼的光芒,美不胜收。
种植大户王德亮正脚穿胶皮靴,手提网兜在田里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待记者走近细看一处稻梗下,发现满处都是稻田蟹。
“稻田蟹纯绿色、无公害,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两节期间,供不应求。”说起自家宝贝,王德亮喜上眉梢。
王德亮告诉记者,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蟹立体混种混养水稻普遍增产10%,加之水稻和河蟹品质提高,每亩年可实现综合收益提高约1000元,相比过去翻了一番。
“环境好了,生活美了,接下来就要想办法让村民富起来。”张玉铁说。
西官房村地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核心区域。几年前,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与村庄绿色发展规划格格不入,退出了市场舞台。现如今,日新月异的环境面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西官房逐渐摸索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的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西官房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入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孵化基地。开展700亩精品小站稻种植和稻蟹混养示范试点,变过去的单一水稻种植为稻蟹混养。同时开展了30亩南美白对虾“一季两茬”标准化水产养殖,亩产值增加了7000元。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产业红红火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乡村能人带着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回乡,为村里的发展添砖加瓦。
杜艳林就是其中一位。2018年杜艳林来到西官房发展君子兰产业,如今,他的君子兰种植已由最初的两个大棚发展到十个大棚,2万株发展到30万株,产品销往华南、华东市场。他也探索出“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统一出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成兰回购”的“三统一”经营模式,迄今已带动35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现在合作社君子兰的种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下一步要做深‘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西官房乃至周边更多村的村民在自家进行种养,让更多人尝到致富的喜悦。”杜艳林充满期待地说。
新型农民的回归,让西官房村的精气神更强了。实实在在的示范效应打开了村民的眼界和思维,亲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西官房村的“一基地三示范”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条绿色产业铺就的小康大道愈发清晰。2019年,西官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17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4元,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