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精武镇付村西青区精武镇付村
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

  73岁的第六埠村村民张振来在自家院子里洗漱。自从家里装上了冲水马桶,他再也不用大清早到村头的旱厕倒“便盆”。此时,在大杜庄村,村民朱娜已整理好着装准备出门,去村里的葫芦工艺品制作工作室上班。

  如今,在西青区的各个村镇,村民们有的像张振来一样,享受着宜居的田园生活;有的像朱娜一样,投身于特色农业项目。他们都尝到了农村环境旧貌换新颜的“幸福果”。

  2019年,西青区被国务院认定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区,并获得全市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该区15个规划保留村全部实现“四水”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老旧的旱厕成为历史,365座标准化公厕遍布村落,8061户农民家里用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冲水马桶。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在提升改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逐步从“打造美丽乡村”向“带动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延伸,“大美稻香”“百年花乡”“重走长征路”“三河汇景”等特色村庄和农业项目成为家喻户晓的“乡味儿网红”。

  一片老村落 留下祖辈代代情

  过去十几年里,张振来一家人和十几户邻居共用一个旱厕。冬天,黄褐色的薄冰满地;夏天,蝇虫到处飞。村里每户人家的作息大同小异:早上端着“便盆”去旱厕倒掉,晚上提着一天存下来的污水去路边的下水道倒掉。

  “最怕下雨,雨水顺着台阶像瀑布一样往下流。冲下来的不仅有泥沙,还有上一排人家扔的垃圾。谁不希望像住楼房那样有水冲厕所,有热乎乎的暖气,彻底告别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呢?”张振来说。

  2018年,改变来了。西青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清脏治乱、垃圾分类、留璞增绿、提升改造农村公路和基础设施,“双轨并行”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开启“美颜模式”。

  改变带来了好生活,也让曾经离家闯荡的年轻人有了回村的念头。张振来的孙女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邻镇的机关单位工作。村里断头路打通后,孙女从镇里搬回来跟老人同住。“村里空气好,生活节奏慢。夏天敞开房门,过堂风比空调舒服多了。家里有了卫生间,过去怵头的洗漱和如厕问题都解决了,生活更惬意了。”张大爷的孙女说。

  临青山绿水,伴鸡犬桑麻而居,满心满眼皆惬意。大清河南岸,第六埠村远近闻名的千亩蟹田稻一片蓊郁。张振来家有3亩地就在里面,稻田连续3年大丰收,开发的钓蟹旅游项目,游人络绎不绝。

  一棵葫芦藤 开出特色产业花

  不仅是第六埠村,整个辛口镇处处皆有特色风光。沿河而上,夹在独流减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大杜庄村,葫芦产业方兴未艾。

  两年前,津涞公路提升改造,毗邻公路的大杜庄村部分土地需要进行清整。当时,刚上任不久的“80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红鸽在走访过程中,从葫芦种植上找到了发展机遇。

  村民张振岩、张振青两兄弟种植了一种名叫“天津嘴”的葫芦。葫芦细腰,没有脐,两个肚子丰满且一样大小,最大的葫芦能长到1.5米左右,是文玩界、工艺品界公认的“上品”。一把普通品质的葫芦可以卖到3000元,一把精品葫芦的价格最高可达上万元。这种葫芦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可喜的是,该品种在大杜庄的产量能达到一亩地20把。一年下来,种植葫芦的收入远高于种植传统农作物。

  得知葫芦的价值,毕红鸽对葫芦产业开始调研,发现村里的许多农户都在种植“天津嘴”葫芦。像张振岩、张振青两兄弟这样的葫芦种植大户,还引进了日本、墨西哥、美国等地的品种。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毕红鸽提出了村集体发展葫芦产业的构想。会后,系统规划、各地调研和聘请专业培训老师为农户授课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借着农村环境整治的机遇,毕红鸽带领村干部对过去荒废的几间平房和小院进行提升改造,建起了葫芦烙画工作室。得知村里开办工作室,朱娜第一时间报名。凭着以往的绘画基础,她的烙画得到了很多商家的喜爱,销售紧俏。她也被聘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村里很多年轻人和朱娜一样,开始回村工作,或是种植葫芦,或是深加工,或者从事相关行业。

  “乡村振兴还得靠产业支撑。有了好产业,才能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建设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毕红鸽说。

  一个领导小组 情牵大事小情

  “整”和“治”是起点,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使“美、净、宜、璞”的新农村环境保持长久。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启动伊始,该区第一时间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全区春夏秋冬战役、“百日大会战”攻坚、常态化组织明察暗访、督促街镇整改等,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得以落地实施。同时,积极做好保障财政资金投入、落实三级网格体系、严格“考核问效”、引入专业化团队参与农村环境管护、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等工作。

  乡村环境改善的同时,农民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该区在全市率先把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纳入到领导小组中,围绕家庭活动、学校活动开展“最美家庭 最美环境”“小手拉大手”等环保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个村主动拆掉大棚房,关停高耗能的村级工业园,因地制宜发展“接二连三”的田园综合体,持续改善路边、河边、田边、村边、屋边环境,突出留璞增绿,扩大生态空间……绿林花海与村舍民居交相辉映的大美格局正在形成。

  生态绿,产业新,农民富。绿是结果,也是支撑。靠绿就要养绿。近年来,该区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扎实推进“绿网换绿植”行动,努力在完成4.4万亩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扩展成果,在更大范围补绿增绿。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绿色生态廊道、生态片林等重点项目进度,进一步密织绿色生态屏障。同时,坚持在全域提升上发力,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工作统筹推进,推动农村环境全面改善。”西青区委书记李清说。

  绿,也是未来。深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区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提标扩面:由村庄向镇域、田园、庭院拓展,由“清脏治乱”向“美化亮化”转变,推动农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

  同时,该区在保留规划的15个自然村中,着力打造1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精准施策,做优做强现有特色农业项目,培育更多乡村旅游品牌和农业休闲项目,切实通过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