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踏青赏花去哪——“一到春天,桃花开得很茂盛,各处的学生和小朋友都喜欢来看花……我的家就在北洋大学校里面,我们去看桃花是很方便的。小朋友呀,今年开桃花的时候,请你们在大公报儿童特刊留点心罢。”这是1928年的初春的《大公报》上,9岁何绍勋提醒小朋友要注意报纸上的“花期提示”。
现在,市民在城市里可以逛公园赏花,可以开车去看山景。回眸记忆中的春天,过去天津那些春游的地方都在哪里呢?又是怎么游玩的呢?
西沽赏花 亲友同行合家欢
西沽赏桃花是天津人绵延的春日记忆。天津文史学者尹树鹏手中的《大公报》资料,有很多关于春游桃花堤的记录。同样是1928年,4月时商治钧“春游西沽”时,看到的自然之景是:“走到人稀的地方,树上的小鸟都唱着甜美的歌调,一群一群的蜜蜂,不住同那久别的桃蕊接吻,微风偶尔吹过,落英缤纷,更显出绝妙的美景。”哪些人在此时踏青呢?在商治钧的眼里,他看到走进桃花林的有“随着亲爱的父母,也有携着亲挚的妻子,还有伴着自己的朋友”。
看花人的感受大不同。
天津文史学者侯福志介绍说,报人王小隐1929年春游西沽作诗“廿年劫火留残迹,十里桃花不忍红。浩荡春愁澹白日,几人挥泪悼哀风。”而1930年4月,女报人徐凌影这样描绘西沽渡头的桃花:“花朵儿在枝头摇曳,妩媚得似醉卧在堤头。这使我愕然了:今年的桃花何以这样的勇气?抵抗了昨夜强暴的风雨……柔媚中添了刚毅,富丽里藏了傲气!”
“每年桃花堤赏花都占据着当时报纸的版面。”尹树鹏举例,1937年3月31日的《大公报》就写着:西沽北洋工学院旁堤上遍植桃花,每年三、四月全部开花,报道的五、六天后即可吐蕊绽放。即时将游人如织。其实,当时的桃花堤并非现在的桃花堤,尹树鹏说,1917年直隶大水灾以后,大清河在东淀被切断后,西沽以北地区只留下干枯的河床和堤坝,后来成了人们走的路。这条干线又延伸到丁字沽,并旁及当时的北洋大学,“当年的桃花堤当指此大堤。”如今,天津大学的校园开放日是在海棠花开时节,“当年,是在‘桃花盛放的地方’。”1928年3月31日,北洋大学刊登在《大公报》启示《良辰美景——参观学府还可饱看桃花》:“……以当此春光明媚,桃花将开(现已成苞,清明即可开放)为引起社会人士对工业之兴趣起见,特定于清明节前后三日,将该校全部开放……”
文人雅集也多汇集于此。天津文史学者张诚提供的一张老照片,他说,照片标注为1930年的《书画研究和爱好者在西沽北运河畔》,这其实是当时城西画会师生春游。“城西画会所设画学班,于1929年3月3日正式开班,教室设在天津城西北角文昌宫东广智馆后楼。”
1935年的春天,当时天津县县长陈诵洛组织当时天津赫赫有名的城南诗社及当时著名的文人等,在西沽桃花林春游,天气阴沉还飘着小雨,当时桃花已非盛时,但众人赏花一番还拜谒了附近的袁寒云墓,最后在附近的丹华火柴公司会客室饮酒赋诗,“雅集”之兴不以花喜不以花悲。“小说家刘云若也曾在春日拜谒袁墓,并著文以记。”侯福志介绍,上世纪20年代末,刘云若负责主编《北洋画报》时,便与方地山、袁寒云“师徒”结为至交。袁埋于此,方衣冠冢也在此地。1939年刘云若“以清酌时馐为奠”,也记下自己所见春景:“夹岸三四里,咸为桃林,紫陌红尘,远望如赤城霞。”灼灼之色,难怪让人迷恋至今。
游园观景 吃喝玩乐嘉年华
赏春游园,也自有一番乐趣。
早年津城三大游艺场之一的“露香园”,也是张彪修建后众人皆知的“张园”,孙中山、溥仪在津都曾居住此地。相关学者表示,“露香园”时期,这里就有喷泉、花卉多种景观,“也有餐馆、剧场、曲艺场、露天电影场、台球房等等一应俱全,人们可以在这里游园、看节目,娱乐休闲放松都可以。”
1920年前后的“露香园”在津城可以说闻名一时,报纸广告不断,据说那时每到春夏露香园常举办游艺会,所谓“露天花园”,“安排很多文艺节目,晚上还有露天电影,也会请当时最著名的相声演员比如‘万人迷’来说相声,还有唱大鼓、唱戏的,布置了好几个小舞台,各有各的演出,市民可购票参观游览。”
老天津卫熟悉的解放北园,前身是1887年为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位50周年在英租界建造的维多利亚公园,又称英国公园。民间文史爱好者陈硕提及,曾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过几次的英皇加冕庆典中,1937年5月天津英租界庆祝英皇乔治六世的加冕庆典尤为盛大,“维多利亚花园原来的设施都被打破,还特意做了假山、瀑布,另设水池。”公园北侧原来是英租界内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戈登堂”,在这座欧洲古典风格城堡建筑上,当时还挂了大幅的英皇和女皇照片,夜晚挂着的霓虹灯小灯泡闪烁勾勒出花园轮廓,灯光映照在小水池上,整个花园布置得相当漂亮。在天津市地方史研究专家学者张绍祖印象中,这个公园还是天津最早有动物的公园,“虽然动物不多,但那时候其他公园没有,公园设动物展览它算是开了先河。另外好像天津最早的铜管乐队也是在这训练,总之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公园。”
至于前身为“荣园”的人民公园,早年春夏时节更是不乏各路名人到访。张绍祖谈及,晚清非常有名的重臣荣庆就曾在造访荣园后赋诗:“名园三百亩,处处见桃花。流水疏枝映,微风嫩柳斜。依松含晓日,绕径看朝霞。艳说仙源好,而今在李家。”相传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也常来人民公园,尤其对园内的海棠情有独钟,赏花后还曾打“诗钟”,填词赋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到春天,海棠开了,张伯驹都要专程从北京到天津的人民公园看海棠,“陪同一起赏花吟诗作画的还有天津文人张牧石、寇梦碧等人,在当时也是津门一段文化佳话了。”前身为“荣园”的人民公园,虽说是“李善人”的私家园林,不过当时可以说已经承载了今时今日公园的“公众性”。李家兴旺时期,荣园逢年过节也会对普通老百姓开放,“相传特别是李家的老太太,为人十分善良,过年过节、遇到灾害总会舍粥救济穷人,后来还在老城东南城角草厂庵设了个‘李善人粥厂’施舍乞丐,这也是‘李善人’的名号的来源之一。”
还去哪玩——
舟行寻觅春色 花红柳绿水蓝
天津曾经水道纵横,一到春天,更是花红柳绿甚是好看。现在的津河,是过去贺家口引河,也称“废墙子河”,两岸私园成景游人划船观赏,而且河道通达青龙潭,更是成为当年南开大学的学生们最近的踏青之地。
废墙子河欧陆风情
在尹树鹏看来,春游废墙子河必定是水路行进。花红柳绿的色彩自不必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私家花园。
雍剑秋的丁家花园西湖别墅;陈祝龄的徵碧园;管凤和的管家花园,也叫“观稼园”;罗仲芳的梁家花园以及倪嗣冲的倪家花园……“其中不少都是欧式开放式的,没有中国园林式的高墙阻碍。”
侯福志手中的《369画报》,曾载一位叫姜贵媛在佟楼游玩,文中写到:河岸右侧,有一小池,春天柳丝倒垂,桃花盛开。仰头远眺,隐隐的有一红色小桥,加杂于万绿丛中……在姜贵媛看来,美景是从马场道的洋房、柏油路,一直延展到乡村的稻田、水车。
“这里附近还曾有奶牛场、养鸡场,都是直供租界。”尹树鹏说,一路看来,花白奶牛呢喃、鸡鸣于道、洋楼、田野,春游其间一番欧陆田园风情。
船入深潭田野雀语
过去,废墙子河与卫津河想通,佟楼乘坐布棚船可驶入八里台一带,直接可以到青龙潭也就是现在水上公园。
尹树鹏说,青龙潭的水是“蓝色”的,因为干净、水深,恰如古诗词所描绘“春来江水绿如蓝”。侯福志以1942年《369画报》刊载的《青龙潭》介绍了青龙潭一带:处处青绿的田野,清脆的雀语。这潭可以一望见底,湖水澄清,水藻看去可仿佛森林……当时,这里是南开大学的学生们最喜欢的春游、消夏之地。水面上一叶叶的扁舟荡漾其中,船桨泼水声,有相偎依的情侣乘船谈话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音乐。
逛“文化中心”也是春暖花开时的重头戏。当时的“文化中心”就是“河北新区”的劝业会场,后来这里成为中山公园。这一代学校、教育机构林立,会场内设台球房、照相馆、宴会处、电影院等公共娱乐空间。后增建游艺馆、动物笼舍、艺圃、音乐亭、中西饭庄等。春天花开繁茂,游乐更是吸引人。
尹树鹏介绍说,后来宁园(现北宁公园)曾取代中上公园成为市民的春游之地。宁园以为慈溪造行宫为想法,从建筑设计、植被种植(曾是周学熙筹办的种植园)优美典雅,入春之后的景色更是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