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只有对疫情“较真”,才能确保疫情防控不失准,不失真。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全市疑似病例和排查病例的核酸检测任务,是全市判定确诊病例核心环节的技术部门。作为疫情处置的第一线和主战场,市疾控中心坚持未雨绸缪,周密部署,精准施策,用专业和高效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屏障。
与病毒较量 与时间赛跑
“与病毒较量,就是与时间赛跑!必须未雨绸缪,精准施策,才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基础!”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检测室主任苏旭说,从武汉发布疫情报告起,苏旭和同事们就密切关注疫情动向,提前着手准备检测试剂。针对核酸检测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实验室骨干提前进行试剂筛选和实验演练,并进行生物安全强化训练。
在国家卫健委发放的检测试剂尚未到达的情况下,苏旭已带领团队自行完成试剂准备和模拟检测,实验室具备了随时启动检测程序的能力,对首例病例确认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完整解读,为及时切断传播途径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市疾控中心疫情处置队伍24小时坚守岗位,不分昼夜开展现场处置,派出处置队伍深入红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终末消毒和密切接触者判定与追踪,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与播散。”市卫健委副主任、市疾控中心主任顾清说,尤其是针对各区发生的首例疑似病例、首例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波及范围广疫情、新的感染和传播特点疫情都进行重点关注。
“本市首个病例于1月21日确诊,当时我们认为他只是一个个案,因为根据线索,这名病人发病后再也没回过单位,当时他发现自己不舒服,1月15日就自己在家隔离了,所以我们本着这个原则,首先盯住他的家人。当出现第2例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他们俩是同一天发病的,这在流行病学上是建立不起联系的,必须要有先有后。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两个病例所在的铁路天津动车客车段可能有其他的病例在前,把他们俩感染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说,天津动车客车段发生内部感染,这些人员一旦回家,就要进入到不同的社区,900多人往外发散的危险系数太大了。
1月23日晚上,市疾控中心紧急上报这一情况,要求第一时间进驻客车段进行调查,同时,协调公安机关,对现场启动了联防联控机制。张颖说:“我们当时在现场的是11个人的一个小分队,采取的是二级防护,防护服、N95口罩,完全就是我们日常进红区的防护。通过当时的排查,当天晚上,24个人中就已发现两个人出现高热,最终这两人都确诊了。此后,市疾控中心连夜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也连夜采取措施,对动车客车段实现了封控。从结果来看,采取封控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防控策略 技术支撑
“疫情发生后,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组织处理复杂疫情能力较强,具有现场流行病和疫点消毒专业背景的技术骨干力量,全部编入一线处置队伍,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排查、疫点消毒以及指导各区开展防控,同时开展疫情评估、分析研判,并及时提出防控建议。”张颖说,看似简单的判断,其实来自细心的观察和平时各种知识的储备。流行病学调查,是科学,不能靠想象,必须有完整的证据链。
在宝坻区疫情出现后,张颖带着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一块黑板,几根油性笔,几张人物关系图,张颖带着团队比划着寻找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每一个人物关系、行动轨迹,都被标出。把每一个病例串起来,找到源头,为的就是能精准地“烧出一条隔火带”。根据宝坻区地图,挨个街镇标记出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标出公路位置,津围公路、大黑林路、通唐公路……
最终根据这张图,宝坻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进行了防疫部署。2月9日,宝坻全区封控。建立区级、城区、村居三道防线,对全区73个出入口,全面实行进出双向管控,在所有出城的路口都设立检查点,严防疫情向农村扩散。
疫情防控期间,市疾控中心成立技术督导组,针对疫情防控的密切接触者隔离、隔离医学观察点建设等重点环节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派出技术督导人员深入医院、社区、各区疾控中心和集中隔离观察点,梳理应对准备和技术能力上的薄弱环节,提出可操作、可执行建议。
“中心各部门通力协作、无缝对接、群策群力,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做到‘中心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杨洪利表示,从武汉暴发疫情,到本市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再到全国范围内和本市基本阻断疫情传播,市疾控中心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扎扎实实做好现场疫情处置、疫情分析研判和实验室检测,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全市防控策略,献言献策,为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专业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