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目前,生态城22.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中,68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完工,形成了美锦园、公屋二期、低碳体验中心、第一社区公园等品质高、有成效、能复制、可推广的精品项目

  ■ 积极探索中外海绵城市交流模式,通过定期举办建设合作交流会和论坛,共同就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诸多热点、难点开展合作交流,借鉴先进模式和做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 借助公用事业运营维护中心的大数据平台,生态城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各类海绵城市项目监测设施,并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建立起了海绵城市监测管理平台

  日前,第十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苏州举行。在这场行业盛会中,由中新天津生态城承办的中新海绵城市合作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权威专家,他们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智慧水务运行、水生态修复技术等议题,共同探讨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论坛上,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也吸引了很多专家的目光。据了解,在三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生态城立足自身条件,通过健全排水防涝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监测管理平台、打造样板项目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道路,为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提供了可参考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样本。

  68个试点项目全部完工

  在论坛上,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宛冰用“10年生态实践、6年海绵城市探索、3年试点建设”,勾勒了生态城绿色发展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况。

  记者了解到,从建设之初,生态城就秉承“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建设理念。早在2013年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伊始,生态城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原来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借鉴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路径。2016年4月,生态城获批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后,积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及设计团队编制了《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确定了“规划引领,生态优先,过程控制,侧重实施,多元投资”的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原则。在三年多的探索实践中,生态城因地制宜,建立海绵城市项目库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截至目前,生态城22.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中,68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完工,形成了美锦园、公屋二期、低碳体验中心、第一社区公园等品质高、有成效、能复制、可推广的精品项目。在此基础上,今年8月份,《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与验收评价标准(试行)》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建设管理和过程控制。

  新加坡理念为海绵“加料”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生态城积极探索中外海绵城市交流模式,通过定期举办建设合作交流会和论坛,共同就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诸多热点、难点开展合作交流,借鉴先进模式和做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指导,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在论坛上,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流域水道署ABC计划总工程师莊玉玲分享了新加坡ABC水计划的指导原则和生动案例。她提到:“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能解决城市的水资源问题,也能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所以鼓励市民参与、共享建设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A是指,Active(活跃)。在水体边打造集生活、活动及休闲为一体的社区空间,鼓励市民参与并共享;B是Beautiful(美丽)。提倡将水环境打造成观水、戏水的可亲水活力空间,将水与公园、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发展融为一体;C是Clean(清洁),通过源头清洁、降低流速、雨水再利用等管理计划来提高水质。

  在生态城,这样的行动也正在开展。据生态城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就在不久前,生态城启动了“海绵城市进课堂”活动。在海绵城市专家的讲解下,学生们深入生态城的小区、马路、公园、湖边,开启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海绵城市之旅。据介绍,“藏”在身边的海绵设施不仅拉近了学生们与海绵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强化了他们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海绵城市建设融入新元素

  随着探索实践的推进,生态城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天津市景观协会副会长刘雄曾深度参与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生态。”刘雄认为,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海绵设施的数量、位置等硬性指标,而是要用“新生态”的理念去考量建设效果,迈入解决市民生活需求的“2.0阶段”。

  美嘉园小区是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之一,漫步其中,高低起伏的绿地、色彩艳丽的儿童活动区、绿植丰富的人工湿地、铺满鹅卵石的井口,处处体现着景观之“美”。“在这个小区,我们只做了一个环道和儿童活动区的透水铺装,打破了海绵城市必须有大量透水铺装的‘刻板印象’,通过绿地来实现渗水、蓄水功能,回归生态状态,让居住更舒适,也能进一步降低海绵城市投入。”生态城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看来,在“后海绵时代”,海绵城市建设中将更多地融入智慧元素,通过前期数据采集、中间数据模拟等途径,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也将成为生态城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据了解,借助公用事业运营维护中心的大数据平台,生态城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各类海绵城市项目监测设施,并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建立起了海绵城市监测管理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投入运营,各监测点不仅能对管网末端、出水口、海绵设施内部等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加入含盐量、pH值等本地化指标,也可以对区域水环境和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监测,让管理更加精细化。(记者 王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