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为确保收官之年全战全胜,天津从多个层面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真切切“铺路”、扎扎实实“迈步”。
聚焦民生保障
让老百姓饭碗端得更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六保’,都将就业摆在首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1至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为此,我们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局势,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牢。”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力社保局局长杨光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本市人社系统围绕支持复工复产、减轻企业负担、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方面,制定了“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稳就业提供了基础性、系统性指导,研究提出7项举措纳入市政府“惠企21条”、支持中小微企业“27条措施”。
据杨光介绍,疫情期间,天津民生保障措施发挥了“稳、促、助、提、兜”五方面积极作用:在援企稳岗方面,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截至4月底,共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73.8亿元,返还失业保险5.6亿元;在促进用工对接方面,加大就业撮合力度,为100多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用工1万多人;在助力新动能引育方面,累计引进“海河英才”26.9万人,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人才活力,“项目+团队”政策进一步推动领军人才、优秀团队和高端项目“带土移植”;提高劳动者技能方面,天津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累计认定了205家企业培训中心及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困难人员兜底保障方面,市人社系统不断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1.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并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3.4亿元。
啃下“硬骨头”
为拉动内需精准“施药”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本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加之疫情又带来复杂严峻挑战,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更显重要。‘内需’‘消费’等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频频提到,我今年向大会提交的一个提案也是围绕此方向展开。”如何促消费?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在接受线上采访时开出“药方”——在出口商品质优价美的同时,亦提升内销品的质量标准,用高品质来吸引并扩大消费,以促进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在深入调研中,袁直发现三个“不断”,即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出国“剁手”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但出国采购的商品很多都产自中国,说明我们能生产高品质产品,中国制造水平已被世界认可。但长期以来国内生活用品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假冒伪劣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导致百姓不得不出国采购诸如电饭锅、马桶圈、奶粉等。不仅不利于发展民族品牌,不利于扩大国内生产规模,也不方便群众生活。”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了支持出口转内销,这也是我此次对于拉动消费的提案内容之一。”袁直表示,将出口和内销的质量标准统一,不断提升内销商品品质,这样也有助于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并且严把质量关,对于不守诚信的企业和商家加大惩罚力度,体现法律的公允。
解决百姓烦心事
增强群众幸福感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说:“新一年,滨海新区将健全向群众汇报机制,聚焦‘一老一小’、交通出行等民生实事,继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教育医疗方面,2020年新区将建成中小学3所开工建设3所,建成幼儿园3所开工建设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推动北京大学滨海医院门急诊楼、独立型院前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加快生态城健康中心、滨海妇女儿童医院、肿瘤医院建设。
在综合交通体系方面,2020年新区将完成西外环跨海河桥工程,实现绕城高速全线贯通,整修提升塘汉快速路、港塘路、海景大道等一批交通干线。加快轨道交通滨铁1号线、2号线建设进度,推动3号线开工。开通优化公交线路20条,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强化滨海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新开加密一批国际航班航线。
在公共配套方面,2020年新区将做好13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和3000户“一户一环”供热改造,整修一批背街里巷。实施汉沽老城区燃气管网建设和小王庄镇居民水表出户改造。推进电力通信“双网”建设,落实“9100”行动计划,新建改造5G基站1200个。大力推进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