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32个全国助残日,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残疾人群体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保障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常生活,在助残日来临之际,本市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和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

  入村慰问 为残疾孩子理发

  14日上午,宝坻区朝霞街道三岔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欢声笑语不断,宝坻区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助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在这里开展“扶残助残 有你有我”迎端午包粽子活动,通过手工包粽子,让残疾孩子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创造思维。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志愿者们早早地准备好了食材,采购了糯米、红枣、粽叶等材料。活动中,志愿者们向十几名残疾孩子介绍了粽子的文化渊源,分享了自己在包粽子方面的经验和技巧。随后,在志愿者们耐心帮助下,残疾孩子们开始包粽子,从折粽叶、装米、放枣、再装米、到定型、缠线,大家相互指点、相互帮助,经过共同努力,一个个粽子新鲜“出炉”,清爽甘醇的粽子气息飘满整个活动现场。

  今年17岁的小娟是脑瘫一级残疾,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她乐在心里,喜在脸上:“这个活动真好,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谢谢叔叔阿姨们。”小娟的妈妈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孩子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高兴了,谢谢志愿者们,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开始为村里的残疾孩子义务理发,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今年15岁的小培,自幼肢体残疾,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因为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外出到镇里理发很不方便,感谢叔叔阿姨们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定期上门给我们理发。”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志愿者们一口气让十几名残疾孩子的发型焕然一新。

  精准帮扶 帮残疾村民解困

  同三岔口村的残疾孩子们告别后,记者跟随志愿者们驱车来到10多公里外的牛道口镇黄沙务村看望残疾村民王志刚。走进村子,看到王志刚正和妻子一起在村子后面的林地里放羊。今年50岁的王志刚,2014年因脑中风留下后遗症,左侧身体行动不便,可他上有老下有小,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自主创业,拖着残肢开办了家禽养殖场。

  经过几年的努力,养殖场的规模逐渐扩大。2017年,王志刚家的一大批鹅蛋出现了滞销。无奈之下,他打电话向“一家亲”助残志愿服务队求助。了解到情况后,志愿者们组织了“爱心义卖,助力残疾人创业”活动,仅仅几天时间,王志刚家滞销的鹅蛋就被爱心市民抢购一空。

  “我们要给残疾人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才是真正帮助了他们。”助残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马立东说。从2020年开始,在助残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王志刚开始逐步缩减家禽养殖规模,开始养羊,家庭收入也逐年提高。

  “真的很感谢你们,多亏你们帮忙,才能让我这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王志刚拉着志愿者们的手激动地说。如今,创业成功的王志刚夫妇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先后加入了助残志愿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助残志愿服务,回报社会的关爱。

  登门探望 为残疾老人分忧

  通过辅助器具的捐赠,让残疾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是很多社区共同的助残方式。下午,记者来到东丽区军粮城街和顺西园社区采访时,社区党委副书记于欢正带领残疾人专职委员、网格员和志愿者到五区1号楼1门402室窦文友大爷家探望,为他送去了一副辅助走路的助行器。

  今年68岁的窦大爷,是一名退伍军人,又是共产党员,他从军多年,多次获得嘉奖,但一场意外导致他肢体二级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只能靠老伴伺候。几年前,他的儿子因车祸去世,老两口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孙子,让本就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情况后,窦大爷就成为了社区重点关注对象,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里,帮他打扫卫生,陪他一起过节。

  社区工作人员的到来,让老人的脸上挂满笑容。于欢仔细询问了窦大爷的生活近况,鼓励他有了助行器,要经常走出家门看看,多走动走动。社区工作人员现场对助行器进行了组装,调节好高度和舒适度并告诉窦大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随后,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分工协作,帮助老人擦玻璃、扫地、整理房间。经过2个多小时的清扫和洗刷,老人家里整洁明亮了起来。窦大爷连声道谢:“真的很感谢你们,多亏你们帮忙,才能让我这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家里这么干净整洁。”

  (为保护残疾儿童隐私,本文涉及残疾儿童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