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寒潮刚刚过境,冬小麦长出一片毛茸茸的绿色,北方已进入农闲,但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里的农民正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沙窝萝卜季。

  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紧贴着小沙窝村流过,虽已没有昔日繁盛的景象,但小沙窝村人一直感念着运河的馈赠。是运河的沙和水孕育出了沙窝萝卜特殊的口感,那口汁水迸溅的碧绿脆爽是小沙窝村人世代流传的冬日记忆,也是小沙窝村乃至整个辛口镇的致富“金钥匙”。

  执拗的青萝卜

  大运河沿岸在约600年前就有了村落,据宋史记载,为防御契丹,朝廷在大运河沿岸设沙涡砦,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量移民迁入定居开垦,沙涡逐渐演变为沙窝,曾经的军寨慢慢发展为村镇,辛口镇的小沙窝村便是运河边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

  沙窝萝卜是何时开始在小沙窝村种植的,这个问题已不可考。“应该是早期在这里驻扎戍边的军民先开始种植的,大面积的种植是在约300年前。”天津沙窝萝卜文化体验馆讲解员高海林说,“沙窝萝卜的种子可能也是这些军民带来的。”

  从品种上来说,沙窝萝卜只是普通的青萝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这粒平凡的种子被埋入小沙窝村的土壤里后,神奇的变化开始产生。

大棚里成熟的青萝卜大棚里成熟的青萝卜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印(明清)的《静海县志》记载:水萝卜有红绿两种,红者春种夏收,绿者夏种秋收,皆生食,如水果类绿色者以沙窝良产。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清朝时,沙窝萝卜的优越性已经十分突出。

  离开限定产区,沙窝萝卜就变了味道,这是一棵青萝卜的执拗,它很挑剔,只有提供令它满意的土和水,它才愿意以美味回报,小沙窝村的水土符合它的要求。“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黄河水也曾流经辛口镇一带,河水中的泥沙日积月累沉淀在此处,形成了上沙下黏的特殊土质,因而种出的萝卜非常好吃。”高海林说。71岁的小沙窝村村民董乃智记得,他小的时候,村旁的运河河道里流淌的仍是黄河水,他和伙伴们在河水里游泳戏水,生活用水也取自运河,“那个水浇完地以后,表面会留下一层薄薄的黄色,那就是黄土高原的土。这样的土除了适合种萝卜,还特别适合种瓜,我们村夏季种羊角脆、博洋九,也都很好吃。”

  从种到藏 都是非遗

  小沙窝村几乎家家种萝卜,但家家的方法不尽相同。

  选种是种植的第一步。萝卜种子由各家自己培育,代代相传,选种的方法近似祖传技艺,不能轻易示人。董乃智从几岁起就跟着祖父种萝卜,选种的方法也是祖父亲自教他的,“萝卜选好看的,上下匀称,开的花要大小适中。”更多的方法,董乃智不再透露。

  沙窝萝卜属于管理型农作物,种植手法直接影响作物质量。普通种植的青萝卜大部分肉质根都埋在土壤里,但正宗的沙窝萝卜成熟后绝大部分肉质根位于土壤以上,为翠绿色,口味脆甜,末梢几厘米扎在土壤里,为白色,味辣,拔出萝卜后地上留下一个锥形的小坑。成品萝卜以“小白根”为上乘,白色部分越短,萝卜好吃的部分就越多,这种特殊的生长形态正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萝卜多大部分在土以上跟撒种深浅没关系,你问具体怎么种,谁都不会告诉你。”董乃智笑着说。

村民在自家的大棚里村民在自家的大棚里

  沙窝萝卜的生长期约为3个月,陆地种植于立秋前后三天播种,霜降前后收获,拔出来的萝卜不着急上市,先存在地里,待到入冬,天津卫的茶馆、澡堂、戏园子都要开始供应沙窝萝卜,那时才能卖个好价钱。董乃智仍记得他小时候随家中长辈去红桥小西关一带卖萝卜的情景,天津卫的吃主们都是内行,好萝卜摔开一个,后面都不愁卖。

  埋在地里的沙窝萝卜能一直卖到临近春节,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沙窝萝卜能够始终保持新鲜的口感,得益于它的储存方式。“藏萝卜的坑挖在地边,一米深,五尺宽,放50公分萝卜,埋50公分土,天冷再加点土。因为土质好,萝卜存在里面不冻不糠,最长能保存到清明节都不坏。”董乃智说。

  2009年10月,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艺入选了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沙窝萝卜已基本不窖藏,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待拔的沙窝萝卜可以一直种在地里而不会熟过头,这个过程被称为“活体储糖”。

  萝卜经纪人

  每年11月18日是辛口镇的沙窝萝卜开拔日,一年一度的“沙窝萝卜节”也在这一天拉开帷幕,迄今已举办14届。开拔日后,进出小沙窝村道路的沿线都会看到售卖萝卜的摊位,小沙窝村里的成片的种植大棚纷纷卷起保温的苫布,农户在大棚边摆上采摘的广告牌子,老人们坐在齐墙高的萝卜包装箱下聊天晒太阳,年轻人忙着给萝卜装箱打包,空气中撕扯胶带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村子,都在围着萝卜忙碌。

大棚外打出的采摘广告大棚外打出的采摘广告

  郭芝建的合作社里人来人往,仓库里存着5万斤今年新下来的沙窝萝卜。“也就够卖10天的。”老郭说,“现在一天就走5000斤。”62岁的郭芝建原本也只是小沙窝村的普通农民,家里世代种萝卜,但现在,他有一个更时髦的身份——萝卜经纪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沙窝萝卜都是以外销为主的特殊商品,上世纪三十年代,沙窝萝卜主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窝萝卜主要出口新加坡,还有一些会卖到我国的香港地区。大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沙窝萝卜才开始转向主销本土市场。很快,村里就出现了商贩的身影。“有的贩子骑着自行车,到各家的地里去看,因为各家的萝卜品质都不一样,贩子们要亲自去挑选,看中的才谈价收购。”郭芝建回忆。

老郭在他的仓库里老郭在他的仓库里

  老郭家的萝卜是村里的翘楚,他的父亲郭桶年曾任生产大队技术员,参与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窝萝卜种子提纯复壮工程,郭芝建曾任过生产小队的技术员,他喜欢钻研,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改进着沙窝萝卜的种植方法。起初,郭芝建和其他村民一样,只种萝卜,然后等着贩子来收,随着销量的增加,郭芝建自己种的萝卜已经不能满足与他对接的商贩的需求,于是他开始在村里挑选其他种植户的萝卜供货,再后来,郭芝建干脆自己成立了合作社,当起了萝卜经纪人。

  萝卜还种在地里的时候,郭芝建就会去村里挨家挨户地转悠,谁家的萝卜什么品质,他心里早早有了数。收成好的年份,他不用亲自去地里收萝卜,赶上歉收的年份,好萝卜尤其稀罕,有的萝卜经纪人甚至会去地里蹲守抢货源。“今年就是卖方市场,产量低,但是萝卜好吃,我的手机从10月中旬开始就每天电话不断,都是老客户给我打电话,问我行了吗行了吗,我说再等等,最好的还没到时候。”郭芝建说。

老郭的合作社里,正在给萝卜装箱老郭的合作社里,正在给萝卜装箱

  征服南北味蕾 全镇致富担当

  临近春节是老郭最忙的时候,去年店里的快递单子用筐装,打包装箱的工人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天出货约18000斤。“去年好的时候能卖到六块一斤,八块一斤。今年的萝卜贵,现在就四、五块一斤了。”郭芝建说。

  老郭的客户早期以北方为主,尤其京津为主要市场。对于南方人来说,生吃青萝卜是一件不太容易接受的事,“南方人更习惯用青萝卜做菜做汤,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南方人也接受了生吃沙窝萝卜,我发上海的客户已经发了10年,还有深圳、广州,全国各地哪都有。”

  11月初,老郭为卖萝卜开起了直播,直播不是每天都有,只在有空的时候才能做。11月22日那天,直播2个半小时卖了250单,销售额过万,令老郭十分振奋,“现在每天出货量很大了,但还想再卖更多,卖遍全国,我卖得越多,受益的种植户就越多,有钱大家一起赚。”

老郭的直播间老郭的直播间

  从清朝时的良产到百年前的出口专供,再到今日的网红商品,运河水孕育的沙窝萝卜一直是辛口镇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辛口镇正在打造沙窝萝卜小镇,将文旅、农旅概念引入,用好沙窝萝卜这块金字招牌,为挖掘沙窝萝卜的经济驱动力拓展更宽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