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俵口镇自由村是坐落在七里海湿地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实验区的村子,由于地处保护区的黄线区,从事建设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让当地的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天津市人大代表杨霞和于国兴开始奔波忙碌,他们为自由村的发展提出了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为自由村致富增收铺好了道路。
七里海湿地是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也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天津市划为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其中核心区、缓冲区规划为红线区,实验区规划为黄线区。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的规定: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红线区内,除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在黄线区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
而自由村所在的俵口镇地理位置特殊,既有在核心区的村庄、也有在实验区的村庄,如何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为了让当地的百姓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增收致富,杨霞、于国兴代表提出了《关于推进宁河区七里海实验区基本农田实施高标准提升改造的建议》,但是这个建议的落实却是一波三折。
原来,早在2015年12月,宁河区农发办就申报了《天津市宁河区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俵口乡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审查,同意该项目立项。2016年2月,设计院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扩初设计,3月份经专家评审后市办批复了该项目。项目区涉及俵口乡的8个村,包括兴家坨村、后辛庄村、洛里坨村、民主村、自由村、幸福村、解放村和安全村,主要对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但是,在项目签订合同前,天津市海洋局告之该项目区涉及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红线区和黄线区,并对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函,不允许建设。在此期间,宁河区多次与市环保局、市审批局等相关单位咨询,最终该项目在2017年被终止。
一边是规定,一边是亟待发展的村庄,如何在中间找到“平衡点”,人大代表开始了奔走协调。于国兴告诉记者,对于自由村的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将现在的旱田变为水田,从种苞谷变成种水稻,在土地上需要“动”的地方就是修一道沟渠、加装水泵和变压器。建设这样的生产设施到底行不行,他们到各委办局去了解、沟通,前前后后跑了30多趟,终于在2019年得到了批准,项目纳入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库。
2020年4月,自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终于开始动工,在7月份完成了施工。这一工程让自由村3600户村民由衷感到了喜悦。村民于林友告诉记者,以前种苞米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亩地最高产量也就1400-1500斤,大部分年景也就1000-1200斤,每斤苞米1元/斤,村民每亩地的毛利润也就1000多元,去掉了人工、籽种、化肥、农药的投入,一亩地最多几百块钱的收入。
“有了沟渠、有了泵站,明年我们就能种水稻了,水稻亩产可以达到1000多斤,按照一斤2块钱计算,一亩地我们就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而且种水稻可以使用机械种植,杂草少、昆虫少,使用的农药化肥也少,省心省力,能种水稻我们可高兴了。”于林友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停地感谢政府实施的惠民政策和人大代表的积极奔走,让老百姓多赚钱、过好日子。
现在,于林友和村民们正在为明年的水稻种植做着准备,“浇冻水”等种植流程已经提上了村民的种田“日程”,未来的自由村将变成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