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到2035年,生态城将成为国际社会建设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标准范本。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截至“十三五”末,生态城累计落户各类市场主体约1万家,注册资金超过3700亿元,引自北京企业达4000余家,形成了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与开发三大主导产业。“十三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较“十二五”末新增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万,较“十二五”末增加7万人。
进入“十四五”,生态城着力发展以人的智慧为生产力和以人的健康快乐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打造滨海“数字谷”“生命谷”,高标准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塑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导产业实现由“单点突破”到“集群效应”跨越,切实增强经济韧性。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实施名校云集、名医名院战略,树立“共同缔造”治理标杆。社会配套由“基本满足”向“均衡充分”跨越,增强城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截至“十三五”末,生态城累计建成绿地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68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全部完工,开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国际合作新模式。进入“十四五”,生态城全面推行2.0指标体系,做实做细无废城市、海绵城市、盐碱地治理等发展策略,实现生态城市内涵升级、标准升级、技术升级、规模升级和示范升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沿循“低碳-超低-近零-净零”的减碳路径,着重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两个领域打出品牌,打造一批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岛等示范单元。近期,生态城与国网电力滨海分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入落实“双碳”发展战略,同时结合新加坡生物多样性指数体系,推出适合北方海滨城市特点并在京津冀具有引领作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到2025年,环境治理从“涵养修复”向“立体生态”跨越,打造生态城市升级版,树立一流人居环境样板。
建设智慧城市示范区
“十三五”时期,生态城摸索出了智慧城市“四个一”建设体系。进入“十四五”,生态城将对照国内智慧城市标杆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核心区的目标定位,深入落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综合推动智慧城市前后端建设。面向前端建设,从“边、网、云、端”四个核心要素入手,建好智慧城市物理设施和软件应用,不断提升巩固综合运营中心和“物、数、人”承载平台,不断丰富智慧应用场景。面向后端管理,管好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持续迭代升级智慧场景,完善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应用数据集约运维机制。通过建管并重,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突显在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中的核心示范引领作用,智慧城市由“试点示范”向“全域覆盖”跨越。
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区
五年来,中新双方持续推进公屋管理、水体治理、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进入“十四五”,生态城将植入更多新加坡元素,借助中新双方合作机制,在产业引育、人文交流、城市治理、花园城市等方面,更多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生态城经验推广中心,丰富复制推广的平台和载体;以主导编制ISO国际标准为契机,将生态城践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上升为国际通行标准,在国际舞台上充分突显生态城的示范引领价值,生态城经验复制推广由“交流借鉴”向“品牌运营”跨越,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国际化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