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2月2日,中共天津市委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从三方面回答了如何理解“制造业立市”。尹继辉还提到,天津的工业基础有三大特点:一是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二是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三是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本期《闻鼓论津》邀请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吉东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亚平,就天津工业基础的深厚历史积淀这一话题进行解读。

  历史上,天津制造业的较快发展,为将制造业确立为“立城之本”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发展历程,也能够为天津的“制造业强市”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

  近代天津制造业特征解读

  综观天津自开埠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近代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一是在结构方面具有一些突出特征。如在1900年以前,官办企业和官商合办企业占据主导地位。1914—1928年间形成了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二是一些技术领域为当时全国首创或国际水平。例如,贻来牟机器磨坊是我国及天津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1924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红三角牌纯碱。20年代末,地毯织造业方面先后首创酸性媒介染色、拉绞织做、剪片浮雕、水洗丝光等工艺,逐渐形成特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30年代初,制碱技术已经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三是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00年以前,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等在国内军工企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922年前后,拥有六大纱场的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纺织工业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天津的工厂数和工人数分别占20个沿海工业城市的9%和10%,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造纸、印刷、化学、机械、电工器材、交通用具等制造业行业的工厂数量均超过全国同行业总数的10%。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制造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后,天津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一批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天津直面制造业“升级”“转型”两大挑战,以创新驱动发展,重构以智提质、以质促兴的产业发展观,率先由制造向“智造”转化,突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化与高端化,坚持为高质量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在以智能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培育实体经济新引擎,并在国内率先高举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大旗,抢占发展制高点,致力于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城市。

  近代天津制造业兴盛原因分析

  近代天津制造业之所以兴旺发达,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濒临渤海,又紧邻北京,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地缘优势。因邻近北京,无论是洋务运动时期,还是清末新政时期和北洋时期,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都率先或较早在天津得到实施。

  其次,天津开埠以后,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轮船、铁路等近代交通快速发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产品市场。原料和市场是制造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天津既为重要海港,又有多条铁路联络华北腹地。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无论是内陆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的聚集,还是国外各种工业原料的输入,均十分便利。与此同时,海运、铁路和内河航运的发展,也极大地便利了天津与腹地、沿海商埠及海外各国和地区的联系,大大便利了制造业产品的运销。

  第三,对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为天津制造业的兴旺发达,创造了重要条件。例如,1917年末,范旭东与陈调甫、王小徐采用苏尔维法制碱试验成功。1926年李惠南等采用日本菌种,以传统发酵工艺为基础,结合日本酱油生产技术,创造了固稀结合的发酵新工艺。20年代末,地毯制造业首创酸性媒介染色等工艺。1940年,侯德榜经过多次试验制定出新的制碱法等。与此同时,主要制造企业及相关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例如,天津机器局成立后,为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洋务派在天津开办了多种专业学堂,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才。1932—194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曾完成41项研究项目,同时为中国化学工业和应用化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果说,天津近代制造业的兴旺发达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人才优势,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优势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和充分的发挥,天津制造业借区位之势,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到先进制造业的华丽转身。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天津制造业呈现出新阶段新的定位、新的目标,书写出新时代新的追求、新的作为。天津制造业发展既有一脉相承,又有创新超越,既有雄厚的历史底蕴,又有卓越的时代成效,发轫于近代,厚积于当代,也必将勃盛于未来。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天津要实现“制造业强市”的目标,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借助“一带一路”,着力发展面向新时代、创新新模式、引领新动能、吸引新人才的具有前沿性、世界性的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凸显天津城市功能和特色优势,从而助力天津进一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本期特邀专家:任吉东(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熊亚平(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整理 津云新媒体编辑 王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