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弟 

  杨连弟工作照 

  杨连弟抢修铁路时使用的工具 资料图由北辰区委宣传部提供 

  北辰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参观杨连弟烈士纪念馆 

  杨连弟长子杨长林义务为学生宣讲英雄事迹 

  北仓小学学生在杨连弟烈士塑像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唱着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出国门奔赴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一师第一桥梁团一连副连长、“登高英雄”杨连弟就是其中一员。

  杨连弟出生在天津市北辰区的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1月,天津解放。曾经当过学徒、电工、车夫、架子工的杨连弟,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成为一名随军技术工人。1950年11月,作为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杨连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前线。1952年5月15日,在抢修朝鲜清川江大桥时,杨连弟不幸被敌军炸弹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杨连弟用血肉之躯捍卫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予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为缅怀英烈、褒扬英雄,烈士的家乡北辰区北仓镇修建了“杨连弟烈士纪念馆”,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将军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铭记英雄,英雄功绩载史册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展品,正是杨连弟在解放战争时期,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时使用的工具。当时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他用这样的铁钩钩住桥墩上狭窄的角铁,徒手攀上高45米、相当于现在15层楼高的桥墩,带领战友搭建单面云梯,比预定计划提前12天完成了大桥修复,荣立大功一次,被授予‘登高英雄’的称号,后来陇海铁路8号桥被命名为‘杨连弟桥’……”

  在杨连弟烈士纪念馆,讲解员赵广艳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学生讲解。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最近一段时间,前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数要比往常多了不少,有机关干部、企事业员工、退役老兵、大学生。”讲解间隙,赵广艳和记者聊起来。

  赵广艳既是纪念馆的负责人,也是纪念馆的讲解员,她对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照片都如数家珍。通过她的介绍,参观者了解了杨连弟烈士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杨连弟烈士纪念馆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12年,在杨连弟烈士牺牲60周年之时,进行了迁址重建。新馆于2013年建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纪念馆,大厅中央伫立着高2米的杨连弟烈士塑像。塑像根据烈士的原型精心创作而成。英雄伟岸的身躯迎风傲立在桥墩之上,右手紧握长竿铁钩,左手挽挎缆绳,神情肃穆、目光坚毅。塑像基座上镌刻着七个大字──“登高英雄杨连弟”。

  塑像后面一幅长10米、宽5米的大型浮雕,全景展现了杨连弟参军入伍、绝壁登攀、水中抢修、立功受奖、献身朝鲜等一个个重要的人生高光时刻。奔驰的列车、轰鸣的炮火、奔腾的激流,艺术地再现了杨连弟和战友们在炮火中抢修铁路大桥的惊险场面,表现出志愿军铁道兵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去朝鲜战场之前,杨连弟已经是全国知晓的英雄模范。他把在解放战争时期练就出的高超技术运用在朝鲜战场上。他胆大心细、英勇机智,面对敌人的轮番轰炸,一次次巧妙、出色地完成抢修任务,保障了物资运输线的畅通。”

  赵广艳娓娓道来,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听得入神。大家将目光聚集在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上,画面中杨连弟在天寒地冻中挥锹抡镐,抢建大同江铁路便桥;在白天敌机轰炸间隙,腰系长绳吊在桥墩壁上抢修作业……众多照片中,一张杨连弟与战友们赤膊在洪水中奋力搭建浮桥的照片格外引人注意。

  那一年,朝鲜遭遇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面对“头上敌机狂轰滥炸、脚下洪水肆虐”的险境,不会游泳的杨连弟带领一个排的战士跳入江中作业。迅猛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将刚刚搭建起的浮桥冲毁。杨连弟和战友们用“木马”便桥、枕木排浮桥、油桶架浮桥等各种方法试验,连续奋战了30余昼夜,先后搭起浮桥12次。最终,他创造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小时。他也因此荣立了一大功、两小功。在这一次艰险的抢修中,杨连弟曾被汹涌的洪水吞没。当战友们奋力将他营救上岸时,他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把沉重的钳子。

  “当时战友问他,为什么不在落水时赶快扔掉沉重的工具?杨连弟说,打敌人用的武器是枪炮子弹,咱修铁路用的是这些工具,这就是咱的武器。武器不能扔,没了它就什么都干不了。”

  赵广艳的讲解,引来学生们的啧啧赞叹。

  赵广艳告诉记者,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既有集体组织的,也有自发而来的。让她感到特别开心的是,这些年通过广泛宣传,知道纪念馆的人越来越多,参观者也不都是上岁数的人,年轻面孔多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希望纪念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英雄、崇敬英雄,感受到英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将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宣传英雄,英雄精神代代传

  在杨连弟长子杨长林的心中,父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尽管父亲牺牲时,杨长林年仅9岁。但在他的记忆里,始终珍藏着与父亲在一起的那些为数不多却又弥足珍贵的瞬间。

  “小时候,我觉得他是严父,总是很严肃,和我们有距离。长大了回想起来,我觉得他不仅是伟大的英雄,也是一个很朴实、善良、睿智的人。他爱子女的方式是深沉的。” 在杨长林的家中,年近八旬的老人和记者聊起这段父子情时,依旧十分动情。

  “我们家人口多,生活条件很艰苦。解放前,父亲在外为生计奔波,很少回家。那时,他做鞋厂学徒、当电工、架子工,本事还真不少。而且他特别聪明,干什么事都爱琢磨。这也是后来他在部队能出色完成任务的原因之一。”说起父亲,杨长林眼中流露出崇拜之情。

  入伍成为铁道兵之后,杨连弟跟随部队到各地执行任务,更是很少与亲人相聚。1950年国庆节前夕,杨长林跟随母亲到北京与父亲团聚。这时,杨连弟已是闻名全国的“登高英雄”。年过30岁的杨连弟由随军技术工人转为正式军人。他被部队选派到北京,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第一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看到许久不见的父亲,杨长林激动不已。晚上观看演出时,父亲对儿子说:“你过来,坐我腿上,我抱着你看。”那晚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是杨长林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刻。他不知不觉地倚在父亲的怀里睡着了。直到演出结束,父亲叫醒他,淡淡地说:“你可真行啊,睡了这么长时间!” 现在回忆起来,杨长林说:“我理解父亲,虽然没有亲密的话语,但他很爱我们、也很惦念我们。”

  采访中,杨长林根据英雄史料,满怀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杨连弟的英雄事迹和家风故事。

  1950年10月,杨连弟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铁道兵团一师一团一连,随部队出国作战。当时,朝鲜战场运输线上战斗得异常激烈。美军利用空中优势实施“绞杀战”,敌机对主要铁路干线进行轮番轰炸,妄图彻底切断连接志愿军前后方的运输“大动脉”。杨连弟和战友们不惧敌军的炮火、不畏严寒,始终奋战在抢修铁路的第一线。他创新实施的白天抢修、钢轨架浮桥等经验,在志愿军中迅速推广开来,极大地促进了运输线的修复效率,有力保障了前线供给。

  很快,杨连弟再一次成为了军中楷模,屡立奇功。1951年3月6日,杨连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他被选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回到北京出席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再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0月1日,他第二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此后,杨连弟加入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报告组,开始了全国巡回报告,向祖国人民汇报志愿军的英雄事迹。

  “1952年初,他回天津作报告,事先没跟家里说。邻居孩子跑来跟我说:你爸回来了,在北仓小学作报告呢!我半信半疑地跑过去,一眼就看见他在台上讲话。我一激动跑上台,揪着他衣角就喊爸爸!他一看我,还挺不高兴,叫警卫员赶紧把我带下去。当时我就气哭了,心里挺恨他……”

  被“赶”下台,杨长林跑回家把爷爷、奶奶都叫过来。杨连弟作完报告,才到台下见到了家人。“当时驻地部队首长很惊讶,‘埋怨’父亲不提前跟他说。父亲却说,这次回来的目的是向全国人民汇报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是带着任务来的,不是回来探亲的。”

  回忆起那次喜出望外的短暂相聚,杨长林能记起的只有这些零碎的片段。他记得第二天一早送别父亲的情景。杨连弟还是像以往一样,没有太多言语,走时也没有回头看杨长林。

  “后来我长大了,自己当了兵。每次离家时,我也从不回头看。因为我知道,一回头就舍不得走了。父亲他不恋家吗?我觉得不是,那样的战争年代,战士保家卫国,先有国才有家。他是把小家融入国家、民族这个大家之中,把对家的情怀融入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中。”

  这一次,杨连弟转身离去的背影,成为了杨长林记忆里关于父亲的最后画面。作为全国表彰的英雄人物,杨连弟本可以留在国内工作。然而,他说:“部队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1952年3月,杨连弟重返朝鲜战场,任一连副连长,率部坚守百岭川大桥。5月初,转战清川江大桥,在粉碎敌人的“绞杀战”中又多次荣立战功。

  1952年5月15日早上,趁着在连里开会休息的间隙,杨连弟来到清川江大桥查看情况,正当他带领战士们起梁时,一颗敌人先前投下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杨连弟的头部被弹片击中,倒在了血泊之中。杨连弟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在了滔滔流淌的清川江畔。

  1952年6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连弟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其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

  父亲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崇高精神和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人后,杨长林和弟妹三人立志报效祖国,相继应征入伍,分别在海、陆、空三军服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如今,继承英雄的优良传统、宣传英雄的光辉事迹、弘扬英雄的革命精神,也成了杨家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杨长林作为我市军队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宣讲团成员,经常被邀请去全国各地宣讲英雄事迹。而在空闲时,他也定期到杨连弟烈士纪念馆、社区、机关、学校、单位义务宣讲。

  崇尚英雄,英雄赞歌永传唱

  “我们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寻觅英雄的人生足迹。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勋章夺目、奖章耀眼,更从他们的成长轨迹中发现闪光的亮点,指导我们不断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是出自北仓小学校本课程《我们的英雄 我们的骄傲》序言中的一段话。每到新学期,老师在开讲专门课程之前,都会为学生朗读这段话语,告诉他们学习英雄事迹的意义。

  拥有118年历史的北仓小学,与杨连弟烈士有着许多特殊的渊源。它不仅是杨连弟的母校,杨长林及其子女也都曾在这里就读。1952年,杨连弟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报告组成员,曾回到母校做报告,汇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前线英勇奋战的事迹。

  在北仓小学,杨连弟烈士的英雄事迹无人不晓。无论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还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班学生,他们都在课堂上学习过英雄的事迹。不仅如此,学校将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精神作为德育特色,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精神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行为举止中,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在位于学校五楼的运河乡情展馆,有一个展区专门展示了“登高英雄”杨连弟的事迹。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并组建了“小讲解员”团队,为前来参观的同学和老师志愿讲解。

  “我们把英雄精神校本课程贯穿1至6年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年级主要是熟悉展馆;二、三年级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四、五年级熟记英雄的事迹;六年级走出校园参加实践活动。”北仓小学副校长霍兴华介绍说。

  不仅如此,学校从校级、年级到班级,分别设有杨连弟志愿服务小队、杨连弟志愿服务岗等。每天上下学和课间,都有身披“杨连弟志愿服务岗”绶带的学生站在校门口、楼梯间,提醒来往的同学轻声漫步、戴好口罩,注意礼仪规范。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校大队辅导员李红立带领“杨连弟志愿服务小队”的学生走近社区、养老院,开展宣传垃圾分类、慰问孤寡老人、清理社区环境等志愿服务,将英雄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英雄眼中没有越不过的高山,勇士脚下永远是攀登的足迹。以杨连弟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铁骨铮铮、奋勇攀登、永不言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唱出了英雄儿女舍身忘死、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英雄的事迹代代传颂,英雄的精神代代传承。他们的名字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