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纷飞的雪花,都不曾让他们放慢脚步。他们穿梭在津城的大街小巷,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守护津城百姓的生命与健康。

  他们抑或初出茅庐,抑或久经沙场;或者单兵出击,或者团队作战。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津急救人。在疫情迫近之时不畏艰难扛起战“疫”大旗,组成转运新冠肺炎患者的“先锋队”,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新兵任丽媛:疫情面前,每个急救人都是开路先锋

  “两次转运这名患者,心情截然不同。第一次听说只是疑似,什么都没想就上了;第二次知道已经确诊,心里真是‘咯噔’一下。”回想起转运本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经历,作为院前急救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市急救中心四分部急救医生任丽媛说。

  娇小、爱笑,是任丽媛给人的第一印象。和她面对面,即便隔着口罩,也能感觉到她脸上的笑容。如果不细问,根本想不到她已过而立之年,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

  纤弱的背后,是她体内蕴含的坚强和力量。笑容的背后,是急救人员的热血与担当。

  2013年6月,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的任丽媛,成为武清区中医医院的外科医生。院前急救对任丽媛来说,是实打实的新岗位。2019年,本市下大力量提升院前急救能力,9月,她报名入职,经过培训、实习,11月,她才真正走上急救一线。

  “1月20日10:30,我正好在分部的负压急救车站点值班,接到任务转送一名疑似患者到西青医院发热门诊。这是一名60岁左右的阿姨,因为去过武汉旅游,又出现了发热、咳嗽等明显症状,所以调度部门高度警惕,要求出动专用车。”作为急救新兵,任丽媛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她跟司机李旺迅速出动。

  患者家住西青区杨柳青附近,任丽媛和司机到达之后,为避免引起居民恐慌,把急救车停在小区门口,患者爱人和儿子陪着患者一同上了急救车。12:57,任丽媛顺利将患者送至西青医院发热门诊,随后全面消毒回到站点。

  当天22:00,她再次接到转送指令,这位患者确诊感染新冠病毒,需要送往海河医院。任丽媛和李旺再次换上隔离衣,茫茫夜色中又驱车驶向西青医院,1月21日凌晨将患者平安送达海河医院。

  这一次,患者身边没有家人陪同,情绪很不稳定。“您别担心,去海河医院也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只要您配合医生工作,就能尽快恢复,跟家人团聚了……”任丽媛一路不住开导、耐心讲解,患者的情绪缓和了不少,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一些。

  “因为之前天津还没有确诊病例,所以我们虽然备好专用负压急救车,但并没有安排专人值守,我只是正好值班赶上了。”在任丽媛看来,这就是自己应尽的本分,“疫情面前,我们每个急救人都是开路先锋,都会责无旁贷地站出来,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老将赵毅:疫情防控节骨眼儿上,工作决不能放松

  “什么症状?去过湖北吗?”“外伤后出现炎症,可以考虑普通发热,派发热车。”“五分部,有个疑似患者,我给你们下单子,派负压车送到发热门诊”……

  市急救中心应急办,赵毅的电话不断响起,他操着沙哑的嗓音一一回复,提问清晰、过程简洁、结论明了。“不快不行啊,每个小时都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任务不等我!”

  身为应急办主任,自从市急救中心承担新冠肺炎患者转运任务以来,赵毅制订调整工作方案,不分昼夜指挥协调。一个多月下来,嗓子哑了,白发多了,人憔悴了。中心领导要求他休息,他却坚持说:“我更了解一线情况,疫情防控还在节骨眼儿上,不能放松。”

  作为本市急救战线上的一员老将,赵毅1996年从河北医院内科医生转战院前,一干就是24年,2017年6月起担任市急救中心应急办主任。

  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赵毅是本市最早转运确诊患者的急救医生之一,“恐惧心理肯定有,刚开始对这个病不甚了解,防护也不到位。但即便这样也得上,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应急办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我们部门当仁不让要站出来。”赵毅语气坚定。

  为了阻击疫情,市急救中心在市内六区和新四区的五个急救分部,滨海新区和远郊五区六个急救分中心各指定了一个专用站点,每个站点配备负压急救车、专用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24小时待命专职转运疑似和确诊患者。

  面对随时都可能出现发热的患者,市急救中心后续将院前急救任务细分成三类,第一类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安排专用人员、车辆转运,第二类发热患者由专门的发热急救车转运,其他类型患者属于第三类由普通急救车转运。

  赵毅的办公桌上,除了手机、充电器、充电宝,最醒目的就是厚厚的笔记本和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几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每版诊疗方案都是他学习的必修课,用他的话说,只有首先理解诊疗方案,才能遵循方案灵活运用,不错判疑似症状,不漏掉疑似患者。

  “现在每个急救电话首先要问是否发热,120调度员大都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判断普通发热问题还不大,一旦情况复杂就不好拿捏,就会咨询应急办,我来从专业角度进行判定。”赵毅说。

  “家里人有发烧的吗?”“不只局限武汉,有湖北接触史就派负压车”“提前15分钟告诉我,我通知海河医院做好接收准备”……赵毅手中的电话响得更加频繁,他说,防疫工作最忙的那段时间,几乎24小时不间断,晚上睡整觉全然不可能,抽空打个盹儿也是奢望。

  自疫情出现至今,赵毅一直在坚守忙碌,虽未亲身“逆行”,但不负医者初心与使命。

  宝坻“兄弟连”:刚组建一年,就迎来了新冠肺炎“大考”

  “雪大路滑,开车一定稳住了!”“口罩再往上提提,按紧了别留缝儿!”“完事儿消毒别大意,注意每个细节啊!”陈康边说边从头到脚再次检查了一遍司机闫雪寒的防护,用胶带纸把手套跟袖口牢牢绑在一起。

  直到急救车消失在视线中,陈康才回屋继续安排后面的任务。“不放心啊,兄弟们太累了,大家都在咬牙坚持,但行车安全、防护安全、消毒安全必须守住。胜利完成抗击疫情任务,把每个人平安带回家,两个都是硬指标!”

  陈康是市急救中心宝坻急救分中心主任。宝坻急救分中心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一年多就迎来了新冠肺炎“大考”。

  办公室主任蒙红亮说:“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宝坻出现疫情的准备,确定了一辆负压急救车和8个人的专职转运团队。但后面出现这么多病例,波及面这么广,真是没想到。”

  1月21日,宝坻报告了首例疑似病例,安排谁打头阵去转送,陈康心里在犹豫。

  “我干急救时间长,有经验,我先去。”驾驶员大队副队长顾洪江主动站了出来。话说完,顾洪江做好防护,开车驶向任务地点——高家庄医院住院部。

  “当时患者身边没有家属,我到了之后就直接进了病房,把他搀下楼扶上了急救车。虽然这个患者最后排除了疑似,但当时心里也有一阵儿挺不踏实,后来就顾不上琢磨了,忙转运还忙不过来呢。”顾洪江说。

  1月31日晚,宝坻出现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随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与之关联的病例不断攀升,急救转运任务成倍增长。

  “我们除了负责转运确诊和疑似患者,还要负责发热患者、密切接触者、留观人员的转运。拿密切接触者来说,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00多人需要转运。不是同一确诊患者的密接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不能同乘一辆车,所以这个转运量可想而知有多大,大家真是拼了命在干。”说着说着,55岁的陈康眼圈红了。

  面对骤增的转运任务,宝坻急救分中心紧急补充人员,组建了由陈康、蒙红亮带队,14名司机、2名消毒员、2名专职医生、6名后备医生,共计26人的小分队,配备2辆负压急救车、8辆普通急救车。

  “远郊急救分中心与市内急救分部不同,只有驾驶员是专职人员,医生由站点所在医院派驻。这8名医生都是专用站点宝坻区人民医院派驻的,转运确诊患者到海河医院,医生随车同行。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驾驶员一个人出任务。”蒙红亮介绍说。

  从2月初开始,宝坻急救分中心专职站点这18个精壮的汉子,分成早晚两班,日夜兼程忙碌着。跑一趟海河医院,来回160多公里,算上最后的消毒就要4个多小时,最多的一天,2辆负压车往返了6趟。

  “刚开始的几天,我们没时间做饭,大伙儿一天3顿方便面,没空烧水,都是就着矿泉水干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蒙红亮哽咽了。2月5日,宝坻下了大雪,蒙红亮近70岁的老母亲,亲手烙了20张大饼,炖了一锅肉,冒雪送到了村口,给大伙儿改善了一次伙食。

  后期,急救管理科科长吕秀欢带着中心5名行政人员承担了小分队的后勤保障,每天去超市排队购买补给品,强制每人每天必须吃一个苹果、一个鸡蛋,喝一袋牛奶。

  伙食问题解决了,但转运任务始终没有减轻。值班室里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每天转运的情况:2月13日6:02,王卜庄镇李家庄村,负压车接某某某夫妇二人,均有发热,区百货大楼购物史;6:27,到渠阳宾馆留观所,负压车接某某,男,腹痛;7:06,林亭口镇林亭口二村,负压车接某某,男,发热……22:59,转送两名确诊患者至海河医院。

  厉兵秣马,沙场点兵。这个英雄的团队,18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紧急关头逆行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冰雪天气是小分队最紧张的时候,雪天路滑,就怕出闪失,雪后寒也是大麻烦。2月5日下雪天,驾驶员张振山、刘志刚跟急救医生转送患者去海河医院,送完患者立即相互喷洒消毒液消毒,封闭车辆打开紫外线灯消杀。天寒地冻,刮着大风,他们穿着单薄的贴身衣裤,无处可躲,只能揣着手不停地蹦。

  刘建峰说:“我开着后勤保障车跟在他们后面,车上就有换洗的衣物和装备,可他们当时处于污染状态不能靠近,给他们送衣物完全不可能,就只能在3米之外眼巴巴看着。”

  张振山,为了能更快地执行任务,忽视了急救车还开着紫外线灯时就上车消杀,眼睛被灼伤疼痛难忍,只休息了10个小时就又出发了。

  尹焕群,2月初突发肾结石,带着病痛没耽误一次转运。本需要大量饮水的他,考虑到执行任务期间无法上厕所,顾不上遵守医生的嘱咐。

  天津急救人:不畏艰险,奋勇争先的战疫先锋

  虽然近距离接触患者,虽然要直接面对危险,但疫情袭来,全市几百名院前急救人员纷纷主动请缨,踊跃报名承担新冠肺炎患者转送任务,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一张张请命书,一个个红指印,都是急救人员的一份热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市急救中心保卫科科长闫涛、急救医生郭胜利和3名年轻的驾驶员陆峰、李程、姚男组成小分队,从1月30日到2月18日,6次往返于天津和武汉,为本市支援武汉医疗救治队送去必需的医疗物资和必要的生活物资。他们昼夜兼程,风雨无阻,不到20天的时间行进了近3万公里,最短的间隔时间只有10余小时。

  任务来临,急救一分部张淑浩医生和驾驶员季文宾快速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冒着刺骨寒风,争分夺秒紧急出发。接诊后,他们充当担架工,将患者小心翼翼抬下楼,转至急救车上。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患者变得莫名的烦躁,他们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细心,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急救二分部陈瑞医生主动请缨向领导要求:“我是一名老职工,甲流刚爆发时就参与急救转运,熟悉流程又有经验,在疫情防控关头,在困难面前,我先上!”战斗仍在进行,眼见临近工作轮替,他又主动提出申请继续留在转运站点,减少其他同事感染的风险。

  急救三分部刘洋医生刚加入院前急救队伍,他的家乡在1600公里外的黑龙江鹤岗市,对他来说春节是唯一能和家人团聚的时光,然而他放弃回家过年,毅然决然地留下抗击疫情。他说,自己不仅身负父母家人的期待和牵挂,更肩负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责任。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每一个天津急救人,都是这场抗击疫情战役的战士,都是这场战役的先锋!